「唯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小王子在地球上逗留期間與狐狸的萍水相逢所展現的啟示意義,寄託了這則啟蒙童話的精髓。
這隻沙漠小獸觀察到我們對自己和世界之間的關係不夠敏銳感性,於是,邀請人類轉換一下對事物和生命的視角,讓他們一觀再也無法目睹的東西——渴望來自於機械式的工作與這時代陰森不祥的野蠻行為,將一切統一規格化,碾碎他們的尊嚴。
這與皈依改宗無關,因為,聖修伯里從未打算使人成為其自由之身以外的東西。毋寧說這是透過他的人文主義觀點(我們都知道,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可能的觀點,但問題並不在此)來估量人類處境的起源,藉此同意與自身、與世界建立真正可靠的人際關係。這是一個困難重重的學習過程,小王子希望,當他學成出師,終有一天能在自己的星球上快樂地生活——即便從來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也具備充分的理由歸返該地、堅持自立。
一種內心獨白形式
不久前剛去世的義大利偉大散文家羅伯托.卡拉索(Roberto Calasso)曾經表示,希區考克的《後窗》這部電影「完完全全是一個透過視覺手法來驅動的心理過程」。同樣的評語當然也適用於聖修伯里的詩意寓言。《小王子》可說是一部向意識自身(對意識的意識)敞開的小說──離起源之地最為遙遠。此外,在聖修伯里所編織的敘事世界中,還有一處反思的空間,完全倚賴一系列填滿對話的相遇,我們試圖在其中觀察意識化身為各類人物,與自身的疑慮及幻想搏鬥著。
這個故事正是藉由小王子與飛行員之間的對話所傳達,整則寓言就是在重現那些對話,重現那些所語之言、所歷之事、所述之景……到了相遇的尾聲,小王子回到他的星球,故事也在「敘事者—飛行員」為自己與那些聽他講述之人所提取的教訓當中結束。於是,小王子的故事和他的消逝,對飛行員而言就是一道啟示,如同狐狸的教誨,以及他所通過的考驗,對小王子來說也一樣……就像聖修伯里熱切希望他的故事對讀者來說也是如此、並能延續下去。的確,這一連串的對話是一種內心獨白的形式,而本書深刻的一致性正脫胎自這種獨白:那是一種知覺意識的一致性,它考驗自我、擔驚受怕、隻身犯險、迷途失路,卻又尋返歸程。
《小王子》並非一部抽象的作品,也非只是為了看起來更華麗有料、更具賣相的一連串巧妙安排與妝點的概念集合。作家深深相信童話故事的力量,相信童話會以自己的方式替自身、替讀者「承載偉大的真理」。雖然《小王子》的道德勸喻成分顯而易見,但就此書可作為「對幸福生活的可能性沉思」來閱讀而言,其立意卻非一本福音傳道書,也非一本針對年輕人的感化手冊。聖修伯里深知人類的脆弱,首先便是他自身的脆弱;他知道人們有多快就會感到絕望、失去生存的導引,被事物的流變或語言的「虛偽難解」所捕捉困陷。
直面讀者目光心靈
因此,在故事中粉墨登場的不是概念,而是活躍於沙漠及草地景色中的人物,他們以特定的方式存在、說話、展現激動;是風中翻飛的圍巾、高禮帽、小麥色的髮絲;是果樹與鮮花、纖細如金戒指的蛇、撒哈拉沙漠的懸崖、南美洲的山峰、道路盡頭的一口井。
作家手持鋼筆、調色盤與鉛筆,直面讀者的目光與心靈。他的意圖絕非逼迫讀者將目光從他們自己的世界移開,而是以詩意及美學情感為媒,好好讓讀者重新學習在自己的世界中觀看他們再也無力分辨的事物──那些目不可見的感受、回憶與內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