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痛苦有名字嗎?

作者:河美娜 / 文章分享來源:中央通訊社 每週好書讀

        為什麼2、30歲的女性會得憂鬱症?本書作者自己也是躁鬱症患者,並察覺了心理疾病並非單純是個人問題。她在書中訪談了三十一名2、30歲女性憂鬱症患者,並結合了自身的精神醫學知識、親身面對醫療不公的經驗,耗費兩年的時間寫成了此書。

 

  本書採取了全新的觀點,使用患者自身的語言,重新定義了名為「憂鬱症」的痛苦,打造了一個面向大眾的公共溝通平台,讓眾人能互相討論共有的受苦經驗,並提出更平等面對憂鬱症的看法。

 

  正如同美國作家兼詩人安妮.波爾所說:「疾病的歷史並非醫學的歷史,而是世界的歷史」。本書作者擺脫了醫學疾病與社會汙名的定義,替女性書寫了一部全新的受苦簡史,而這是讓一個文化理解痛苦的方式開始產生改變的起始點。作者讓罹患憂鬱相關疾病的女性們用自己的語言說話,不再讓醫生和諮商師奪走詮釋她們的主導權,而是成為自己人生的作者,採訪對象包含韓國及海外的韓國女性,學歷橫跨高中畢業至研究所畢業。

 

裝病
醫生不相信女人說的話
第一章

 

  我跟草莓是在寫作聚會上第一次認識的。她是個消瘦而安靜的人。文章則寫得極美又筆鋒犀利。她的文字跟誰都不太一樣。讓人得以透過那些句子站在從未立足的位置觀看這個世界。我以前和草莓並不算熟,所以過去沒有那個機會,但後來之所以會對那樣的草莓產生強烈好感,則是從發現她有一個患有躁鬱症的哥哥開始的。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草莓生病之後,人際關係也產生了變化。跟有些人會因為生病契機變得疏遠,也有原本距離遙遠的人會因此拉近關係。像我的話是在草莓生病之後跟她變得更親近的。我可以跟她更自在地討論和痛苦有關的事,跟其他人就要更小心翼翼一點。很怕他們認為我在無病呻吟。

 

  草莓是一個很有學習精神的人,一直以來都很認真在寫作。而這樣的草莓,在2014年大二的時候,突然出現原因不明的病痛,使她不得不暫停活動。那個痛覺從脊椎開始經過後腦杓,一直延伸到整個臉部。感覺就像在頭和肩膀被釘了釘子一樣。疲憊感蔓延到全身,幾乎沒辦法好好坐在書桌前面。草莓後來休學,而這個痛感一直不曾離去,直到七年後的現在,已經2021年8月了,仍舊無法復學。她說,大概沒辦法再去上大學了吧。已經先付的學雜費無法退款,她最近的日子則是在上大學以外的網路課程中度過。

 

  從那原因不明的痛開始找上門來之後,為了找出病名,草莓便輾轉前往整形外科、神經外科、家庭醫學科、韓醫院(中醫)、風濕內科等各個醫院科別。

 

  診斷結果和處置可說是千變萬化。上交叉症候群、不用運動但是要打醫生親手打的針、身體年齡高達七十歲、要多吃肉等等……。

 

  在開始造訪各種醫院的1年6個月後,草莓終於得到了一個聽起來有點像樣的診斷病名─纖維肌痛。這種病目前仍找不出特殊原因,卻會使身體許多部位持續產生痛覺,更神奇的是男性的發病機率遠高於女性,足足是8~9倍。

 

  草莓並不是第一個等了這麼久時間才得到診斷結果的人。纖維肌痛的患者從第一次經歷症狀到確定診斷出病名,平均要花上2~3年。期間平均會歷經3.7位醫生,而84%的患者皆為女性。1多發性硬化症、大腸激躁症、顳顎關節障礙等疾病,對女性而言也是常要花上許多時間才能得到正確診斷的疾病。諷刺的是,有批評指出正因這些身體疾患不容易順利獲得診斷,才使得女性患者患上憂鬱症。2實際上纖維肌痛的療程也經常使用抗憂鬱藥物搭配止痛藥做為治療。

 

  這些疾病為何在女性身上較為常見,以及發病的原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就算拿到纖維肌痛、多發性硬化症等看似有模有樣的診斷病名,也找不出確切的病因,所以完全康復並不容易。其實好發於女性的大多數疾病皆是如此。

 

  至於憂鬱症方面,女性則比起男性發病率高上1.5~2倍,日本醫療人類學家北中淳子在她的著作《日本的憂鬱症》(Depression in Japan)中批評精神科治療室裡女性憂鬱症患者的痛苦常受到低估,無法被診斷出來。因此憂鬱症狀常被認為並不存在,或者被輕易歸類為與纖維肌痛或多發性硬化症相同的中樞神經障礙。甚至為了說明這些不特定的症狀,只得給出含糊不清的診斷。

 

【書籍資料】

我的痛苦有名字嗎?

推廌文章
重新學習觀看世界 叛教、脫逃、庇護、難民:一個學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