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脹的帝國:俄羅斯土地收集史》序:所打的旗號都是「自古以來就是俄國(斯拉夫人)的土地」

作者:聞一 / 文章分享來源:關鍵評論

【序】膨脹的帝國之路

(前略)

結論:俄羅斯帝國的發展道路是一條獨特的「殖民之路」,
是一條以「收集」新土地、拓展疆土為核心的帝國膨脹之路。

 

       在俄羅斯帝國的官方文件中,墾殖或殖民這個詞的意思是移民、墾荒和化民,是個源於法文的詞彙。這種由國外移民,到俄國來墾殖人煙稀少的荒地的墾殖方案,是伊莉莎白女皇的寵臣法國人拉.切塔迪侯爵提出來的,他的本意是想將他的同道者、且在法國遭到鎮壓的那些法國人移居到俄國來。

 

       俄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整的墾殖或殖民計畫雖然被女皇核准,但因為頻繁的戰爭而未能全面實施。到了葉卡捷琳娜二世時,這位女皇擬定了一系列措施和對移民的優惠政策,將德國的大量居民移居進俄國,讓他們來開墾窩瓦河沿岸未經開發的土地。從伊莉莎白女皇到葉卡捷琳娜二世,這種引進他國居民來墾殖的措施,被後來的史學家稱之為「內部殖民」或「內部墾殖」。

 

       而實際上,在俄羅斯國家的全部發展進程中,移民、墾殖和化民的絕大部分內容,並不是從國外移民,來俄國境內殖民、墾荒,而是將本國的居民從人口密集的地區遷移至蠻荒草原或是未經開發之地,用俄羅斯居民的東正教信仰來開化當地連農耕都不知為何物的「野蠻」原住民。俄羅斯史學家們也把此稱為內部殖民或內部墾殖。就殖民這個本意上講,俄國史學著作最早使用的是「開墾荒地和人煙稀少之地」。而所謂的開墾荒地和人煙稀少之地,就是不斷收集新土地,把疆土膨脹至遠方和更遠的地方。

 

       因此,內部殖民或內部墾殖的全部含義就是用殖民的方式來對新收集的土地進行管理,就是將伊莉莎白女皇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外部殖民或外部墾殖,與收集土地為主、擴張疆土為核心的內部殖民或內部墾殖,納入了同一個範疇,進而強調俄羅斯國家發展道路的特殊性,就在於其內部殖民和外部殖民的特殊性。

 

       事實上,伊莉莎白女皇到葉卡捷琳娜二世期間,蓬勃發展的內部移民或內部墾殖與收集土地為主、擴張疆土為核心的內部殖民或內部墾殖,並不是同一個意義。前者更多關注的是俄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新擴張地區的管理,當然,這種殖民或墾殖也是以新土地的收集和國土的膨脹為先決條件的。

 

       而後者,則首先著眼於新土地收集、疆土膨脹和帝國勢力的強盛。這時的土地收集、疆土膨脹不僅是先決條件,而且是內部殖民或內部墾殖的基礎和原動力。而更為重要的是,後者的內部殖民或內部墾殖是從八八二年開始,延伸並貫穿於俄羅斯國家發展的全部進程之中的。

 

       對於世界上那些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來說,它們對土地的爭奪是赤裸裸的,毫不掩飾地,所以它們把對新土地的征服直率地叫作占領、掠奪,或者更巧妙些,稱為「發現新大陸」或「地理大發現」。而俄羅斯帝國的殖民之路,無論是內部殖民還是外部殖民,所打的旗號都是,「自古以來就是俄國(斯拉夫人、我們祖先)的土地」,「俄國的利益所在,因此俄國殖民這些土地是合法的,正義的,是俄羅斯民族對這些土地上小民族的幫助、拯救、解放」。

 

       俄羅斯大民族的君權神授使命感,決定了俄羅斯國家殖民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被殖民的民族和國家,有一種確認無疑的臣屬感、歸屬感,要讓這些民族對這種殖民自願接受、熱烈擁戴,即使是「暫時擱置」也是充滿了最後會被接收臣屬、歸屬的感情和希望,並且承認臣屬、歸屬俄羅斯是歷史之必然,是這些小民族和國家的自我拯救之路。俄羅斯國家殖民之路所體現的臣屬感、歸屬感,包括政治上的、信仰上的,文化上的、經濟上的、社會上的。

 

       政治上的臣屬、歸屬是前提;信仰上的臣屬、歸屬是首當其衝的手段;文化上的臣屬、歸屬是徹底的兼併之途;而經濟上的和社會上的臣屬、歸屬則是求得被臣屬、歸屬民族,和國家的最終接受俄羅斯國家的發展模式和道路。說得再簡潔一些就是:俄羅斯國家的殖民之路就是由內向外的擴展、征服,而在這種擴張征服中,帝國的中央集權意志超越於文化上的差異:民族的、語言的、信仰的不同。因此,政治的、行政的擴張總是為先,文化和文明的被殖民則是最終結局。

 

       在俄羅斯國家千年殖民之路的旗號上,永遠打著這樣永不褪色的標誌:「我們都是斯拉夫人」、「我們都是俄國人」、「我們都是為俄羅斯利益而戰的人」;都有著不變的決策原則和行動準則:「自古就是斯拉夫人的土地」、「自古就是俄羅斯人的利益所在」、「這些土地不屬於俄羅斯就是歷史最大的不公正」,俄羅斯「大民族」的先進、優越和文明決定了對其他「小民族」統治、集權和凌駕的必然性。

 

       這種殖民之路是建立在民族的紛爭關係之上的,因此俄羅斯國家發展之途上的民族問題,就是一個始終不斷帶來麻煩、困境、苦難的問題。民族的兼併和分裂、親近和相向,恩怨和情仇,這一切就造成了疆土的紛爭不斷,為疆土的爭奪而進行的戰爭也不斷;被兼併和征服土地上的民族抗爭和民族主義浪潮此起彼伏。

 

       所謂大俄羅斯主義,或者俄國沙文主義,其內涵顯然包括下述幾個主要的方面:在民族的形成上,俄羅斯民族的起源都早於那些被征服的和臣屬的民族,因此俄羅斯民族是孕育了、發展了其他民族的優秀民族,是可以凌駕於、統領於其他小民族的「大民族」;在民族語言上,俄語的形成早於那些臣屬的和被征服的民族的語言,是最偉大的語言,最優美的語言,是所有臣屬和歸順俄羅斯的國家和人民都必須使用的語言;

 

        在民族的信仰上,俄羅斯的東正教信仰是最好的信仰,是所有民族都必須接受的信仰;在國家政治制度上,俄羅斯的政治結構、發展模式是最好的,是臣屬的和被征服的民族,必須接受和不可更改地要模仿和實施的;在國家的領導問題上,俄羅斯的政治精英是可以成為、且必須成為臣屬的和被征服的領土上的統治者的,保證這種統治是俄羅斯帝國利益之所需。

 

       縱觀俄羅斯帝國膨脹之路的全部進程,就不難看出這就是在臣屬的和被征服的新疆土上的俄國語言化、俄國信仰化、俄國傳統化、俄國政治結構化、俄國發展模式化、俄國統治精英化,最後是居民的俄國意識形態化。正是因為如此,俄羅斯國家發展道路上始終存在兩個無法擺平的進程,一個是西向的殖民和東向的殖民進程。傳統上,俄羅斯國家更著重於西向的殖民,而較為淡薄於東方的殖民。或者說,西方,俄羅斯國家的西部邊疆是帝王們、統治者們時刻關注的問題,是他們認為生命攸關的問題。

 

       然而,在西向上,當俄羅斯國家的威嚴和尊榮受到嚴重挑釁,而俄羅斯國家又一時無力抗爭時,俄羅斯國家的發展方向就會在瞬間轉向東方,以移民和殖民的手段,在東方恢復自己的實力,然後,揮戈一擊,再轉向西方。俄國歷史上有一系列這樣的例子,而亞歷山大二世的外交政策的轉向東方是最為典型的,為了能在西部邊界和越過西部邊界的土地上重振殖民之威,他甚至不惜以最低廉的價格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試圖建立一種對抗西向上其他強國的爭奪和進逼的新聯盟。

 

       另一個是,在俄羅斯帝國的發展之途上,隨著殖民(尤其是東向上)的進程,是大量地向新土地上移民。但是,殖民的政治利益和移民的經濟利益是不對等的、不平衡的。換言之,俄國的殖民與其說是為經濟利益所驅使,不如說是為俄國的外交軍事利益,和國內的政治局勢所決定的。因此,俄國殖民的戰略意義是首位的,移民的利益幾乎根本不在政府的考慮之列。移民是屯田、戍邊、建立哥薩克村落和邊防要塞,因此殖民主要是農業的殖民,而不是工業的殖民。

 

       在工業方面,為了滿足殖民的戰略需求,只有軍事工業得到發展。從彼得一世,到葉卡捷琳娜二世,再到亞歷山大二世,那些負責在東向上殖民和開拓疆土的探險隊長和將軍們,都忠實執行了這種戰略決策,並最終形成了俄羅斯帝國遠東殖民的口號:「必須使那些外部居民的土地置於君主的庇護之下,並且使其永遠處於奴隸地位。」

 

       軍旅出身、長期掌控頓河地區和高加索地區殖民大權,一八九三年起負責遠東殖民事務的阿穆爾省督的杜霍夫柯伊在呈給亞歷山大二世的「密折」中這樣寫:「完全有必要發展已經開始加強的烏蘇里哥薩克軍,並將這一措施擴大至阿穆爾地區,還要把為西伯利亞牢固建成為一道銅牆鐵壁的思想,作為已經開始的對外貝加爾湖地區土地利用的根據,以這道
銅牆鐵壁來粉碎亞洲黃皮膚種族的一切敵對企圖。」

 

       而在史達林時代「直接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初期,國家就有了一份《一九二六至一九三五年遠東地區殖民前景規畫》。這份規畫不僅確認了殖民是國家的國策之一,且強調了這種殖民的戰略意義:「具有長達一萬六千俄里海疆的這種地理位置,賦予邊區極為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意義,以及使其有了廣闊的經濟前景。」這份規畫表明了蘇聯時期對西伯利亞和遠東的開發,延續了這個國家殖民開發的傳統政治和戰略意義。

 

       在其後數十年的歲月中,那些建造起了銅牆鐵壁式軍事工業的移民被遷移而來的「富農」,「大清洗」(始於一九三六年八月,終於一九三八年三月的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的對象 反對派和政治犯,叛徒、間諜和「人民公敵」,還有被從歐俄大城市動員而來的大俄羅斯居民,是這種土地開發的真正勞動大軍,但他們的處境和遭遇,卻與銅牆鐵壁建成後的政治與戰略意義不可同日而語。不過,這些已經不是本書所要闡述的問題了。

 

       總之,本書所要闡述的是:俄國的內部殖民或內部墾殖是以土地的收集為核心,疆土的膨脹為底線、奪取更多國家利益為準則的國家發展方略。它與同一時期出現的發現新大陸、進軍新土地的世界性掠奪熱潮,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這兩者之間如果有什麼差異的話,那也只是地理位置上的。歐洲列強處於狹小的陸地之上,同時面對海洋,又有堅船利炮,所以它們面向海洋,去爭奪更大的生存空間;而俄國封閉於陸地之上,面對的又是無邊無際的土地,不僅遠離海洋,更無堅船利炮,所以它的目光所及只是陸上土地的擴張。

 

       當然歷史的進程並沒有永遠定格在這一點上。待到歐洲帝國們的實力衰微,再也不能稱霸於海洋之上,而俄羅斯帝國則發展到了擁有波羅的海、黑海、北海、太平洋的出海口,不僅有了堅船利炮,且擁有了海上霸權之路的強大手段和武器時,天下就斗轉星移了。當然,帝國的膨脹進程也不會永遠定格在這新的一點之上!

 

【書籍資料】

膨脹的帝國:俄羅斯土地收集史

推廌文章
重新學習觀看世界 叛教、脫逃、庇護、難民:一個學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