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為什麼「法國女子」是優雅的代表,「台女」卻成了貶義詞?

大塊文化

許多女生在成長過程中,都曾遭到許多莫名其妙的攻擊,例如小時候腿坐得稍微開了一點,就被長輩罵「不檢點」;化妝打扮自己,又被罵「想去勾引男人」;在學校與男生打鬧嬉笑,隔天就被班上半數女生排擠;長大後,還交過幾個會罵妳「婊子」的男朋友。

 

身為女生的妳,好像無論做什麼事情,社會都拿和男生不一樣的雙標來看待妳。

 

 

生為一位台女,妳該抱歉?

 

生為一位「台女」,原來不是一件好事,而是一件妳應該感到羞恥的事?

 

從前對那些攻擊不明所以,後來才慢慢理解原來那是一種根深柢固的「厭女情結」。想要在這個厭女父權社會生存,許多女生不得不違背內心真正的自我,長成了某些特定的模樣,說難聽是迎合討好主流眼光,說真實一點,卻是一種夾縫求生的悲哀。

 

Photo by:《台女》, 大塊文化提供

 

為了扭轉與改寫「台女」的負面標籤,作者李昭融在《台女Tai-Niu:最邊緣的台北女子圖鑑》一書中,與攝影師登曼波與林建文花了三年時間,深度訪問了台灣多位不甩性別刻板限制,無所畏懼活出自我的女性,同時更用數篇不雞湯卻精闢見血的散文,從不同角度來探討「台女」的定義與當代女性的愛情觀。

 

首先,讓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在台灣,「法國女人」是一個優雅與美好的代名詞,「台女」卻是個十惡不赦的貶義詞呢?

 

李昭融在《台女》裡是這麼說的(以下圖文內容摘錄自《台女Tai-Niu:最邊緣的台北女子圖鑑》:

 

 

 

聊聊台女

 

台女不應該是台男在自卑主義下延伸出來的妖魔鬼怪,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女性樣貌。

 

當編輯這麼多年來,遇到最多的無非就是「法國女人」這個詞彙。點開博客來,琳瑯滿目的「法國女人」書籍:

 

法國女子讓人魂牽夢縈的祕密、法國女人天生就懂的事、法國女人寫給你的美麗筆記、為什麼法國女人保鮮期特別長……

 

法國女人無疑在這些年間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碼,她迷人又有時尚品味,她自信而獨立,是男女生都嚮往的一種完美女人。

 

Photo by:《台女》, 大塊文化提供

 

 

那,如果搜尋「台灣女人」會出現什麼結果呢?

 

評點台灣女人的特色,通常都是以上一代父權社會男性思維為主的論述,不過倒都是褒獎,不外乎是台灣女人教育程度好、比較有女人味、講話嗲又柔、外語能力優異、妝容打扮得體等等。但這個詞彙很明顯的不是一種趨勢,比較像是少數部落客的隨機抒發。

 

 

 

一面倒的台女負評?

 

倘若搜尋「台女」呢?

 

情況就有趣了,是一面倒的負評,其中又以「台女不意外」這個詞彙被貶到極高。

 

其中點閱率最高的一篇文章提出了台女的八大特徵:愛慕虛榮、女權自助餐、眼光高到頭頂、自我中心、公主病、超愛發「女人要靠自己」的文章、愛把男生當工具人、CCR(Cross Culture Relationship),其他的文章也不外乎擴張其定義,甚至還延伸出三項令人傻眼的條件:年紀大、事業好與未婚。

 

這引發了PTT上另兩則爆文:「台女22歲至35歲的行為模式」和「30歲台女怎麼追」。

 

Photo by:《台女》, 大塊文化提供

 

讓我來引述「30歲台女怎麼追」其中的兩段文字:

 

「3X歲台女的生活實在太美妙了,學生時期,有著四、五年級生的爸爸這個上輩子的情人供她們吃好喝好,無數阿宅工具人搶著來送雞排修電腦。畢業後不用買車買房,賺多少花多少,成績好的就出國留學,過個西方人的生活,看能不能交個白人男友,成績差的就遊學打工,順便來場 CCR。」

 

「3X歲台女活在FB的世界之中,她們永遠只看到別人風光亮麗的一面,她們總以為每個人都過著沒事就出國旅遊、吃美食的快樂日子。3X歲台女總以為她們要求很少,不求有錢,但不能窮;不用帥,但不能醜;不用高,但不能矮;不用有趣,但不能無聊。她們用刪去法來選男生,卻不知在眾多交集之下所剩下的男生早已寥寥無幾。」

 

Photo by:《台女》, 大塊文化提供

 

姑且不論厭女的口吻,作者的出發點來自台女是最爽的一代女性,從父執輩到身邊的男性,她們被捧得老高,也因此造就了愛慕虛榮、膚淺、揮霍享受的個性,並且由這些文章看來,所有台女的最終目標都是一致的:

 

找個條件、背景不錯的男人嫁了;如果嫁不掉,那可能是因為妳年紀太大,年輕時太挑,現在找不到好的了。

 

Photo by:《台女》, 大塊文化提供

 

不知道有這樣想法的人遭遇了怎樣的過去,但這些言論已經不是客觀地講述一個時代現象或意義,更不是描述這座小島女孩子的特性,而是把角度偏向厭女,台女就是最大指標。

 

我忍不住想到日本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松子討人厭嗎?一點也不,她只是剛好生在一個父權主義下的厭女時代,又為愛付出太多。

 

追根究柢,「厭」這個字的情感並不是單純討厭,而是複雜微妙的,摻雜著一點又愛又恨的情感。因為真正討厭的人我們會無視,但厭惡到要寫千字長篇文論述,那我想,骨子裡其實是愛吧?

 

 

 

台男的荒唐看法

 

網路上定義的台女,像是把男性當工作人、公主病等滿多個人作為,就先不論定。但有些其實算是無可奈何下的選擇,先說 CCR 好了,這是台灣男生聞之色變的詞彙,但很多女生是有私人因素的。

 

我的女性友人辛蒂向來都與外國人交往,詢問她原因之後,她是這麼說的:「台灣男生不喜歡我曬得黑黑的、有點 Chubby,臉蛋也不是他們認可的正妹,以前喜歡過的台灣男生沒有一個喜歡我的,所以後來的交友圈都偏向外國人。」

 

Photo by:《台女》, 大塊文化提供

 

的確,網路上的「非台女」特質,第一項就是D罩杯和皮膚白,這大概有65%以上的女性已經不合格了。

 

在言論一面倒咒罵台女的浪潮之下,說老實話,要當「台男」的菜,還真是不簡單。妳要身材臉蛋優質上乘,天生就是不化妝也美的素顏正妹,個性溫良恭儉讓,對旅遊美食無感不喜歡享受,聰明伶俐但會幫台男顧面子還要隨時準備台階,工作表現和年薪也絕對不能超越他們,太有個人主見更是萬萬不可。當然,絕對不能太著迷歐美文化,要不然迷上洋人後就會變成台男最懼怕的 CCR。

 

為什麼台男這麼害怕女生有想法、獨立、活在當下、生活得自在愉悅?

 

 

 

重寫台女的定義

 

這篇文章挑戰了關於台女的荒唐定義,不是為了撕裂性別對立,只是網路上流傳的大多數台女文章,更像是某些人的特定作為,並非一個時空下的女性集體樣貌。

 

我認為的台女都各有魅力,她們不一定走在社會期待的道路上,或許太有主見又太活在自己世界,但她們都忠於自我,而且,多數非常勇敢。

 

Photo by:《台女》, 大塊文化提供

 

如果可以改寫,我會把台女的定義寫成:樂於享受生活,無論是男性、女性或 LGBTQ+ 都一視同仁、提倡平權,愛自己,有經濟能力,知道自己不應該倚靠任何人,不介意與任何國家、種族的對象交往,因為愛最大、愛無關膚色。

 

台女不應該是台男在自卑主義之下延伸出來的妖魔鬼怪,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女性樣貌。

 

 

 

台女Tai-Niu【寫真+散文 豪華雙冊珍藏版】:最邊緣的台北女子圖鑑

作者:李昭融, 登曼波, 林建文

大塊文化

 

 

《台女 Tai-Niu》集結了20位居住台北,年齡層橫跨 20、30、40 世代,性格、外表、才華、氣質、職業完全不同的女子。就算有些看似是人生勝利組的網紅、演員或設計師,但她們都具備某種敢於活出框架的叛逆特質。

 

隨書還附有12篇精彩的「台女の煩惱」兩性散文本,書寫主題關於人生、感情和人際關係,涵蓋現代女性或年輕人的諸多困擾,是採訪者李昭融和書中20位女性暢聊後,融合長年在女性雜誌的工作經驗,所歸納出20、30、40世代女性最具共感的觀察總結。
包括——

 

社群媒體玻璃心、性向的流動與認同、
佛系戀愛怎麼談、純愛病的病灶有哪些、
開放式關係行不行、失戀症候群和不想結婚……

 

這些小巧的散文其實一點也不雞湯,有時候甚至太過尖銳(快醒醒吧)。

 

然後,為什麼會用日文的の,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看起來比較台。

 

*本文轉載自A Day Magazine

推廌文章
【書頁微光】《不知道的都叫樹》深耕在生命沃土上的植物手記 高原上的清麗歌謠——悼念萬瑪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