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無法歸類
220元
陽光裡向上漂浮的塵埃。 吹著風的女孩肩胛骨。 淡淡的假日時光的悠閒,某一種星期日的靜止。 大笑的下頦是一種快樂的線條。 蕭邦的夜曲,縹緲得不像話。
◎這本散文集收錄了柯裕棻的舊作與新作,展現她處理記憶的細膩書寫能力。
◎柯裕棻曾經困在房間裡走不出去,曾經封在北美寒冷小城裡見不到未來,然後她在城市裡以為帶著目標日復一日行走,卻由於一場急雨憶起十二年前的畫面,被迎面而來的一張臉容勾動某樁難以回頭看顧的往事——但她學著在黑暗裡找光。
◎她和我們一樣,在每一個今天繼續處理著所有的昨天。若能學著在一切事物中都看見美好——即便是剎那的美好也能引進光: 「美好的事物一旦開始浮現,就會宛若春雨一樣細細密密包圍,一絲接著一絲,貼著肌膚,往心裡滲去。有一些是莫名浮現的念頭,有一些是長久以來不時想念的物體、光線、氣味、聲音、觸覺,或僅僅只是一種淡淡的說不出來的感覺,某種剎那的甜美,或是清明。」
◎這是柯裕棻的「紀念孤寂之書」。
彰化人,1968年生於台東。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博士。 現任教於政治大學新聞系。 從前是個急性子,喜歡四處奔走,並且嚴謹生活。 現在漸漸地,慢了下來,喜歡鬆散的自由, 喜歡慢慢兒讀書,散步,吹風, 喜歡坐在現代世界的角落,觀察日常的事物。
快樂的時候想複雜的事,難過的時候想簡單的事, 平靜的時候想寫作, 大部分的時候總是想太多, 恍惚的時候,常常閃現奇特的領悟。
循著麵包屑 陳育虹(作家)【2007/12/16 聯合報】
「散文書寫,是寫出那些經常迂迴行進的思緒,像是把你私房的麵包屑撒在森林,讓那些有意願的,循線找到你的家門。」2006年《美國最佳散文選》主編勞倫‧史雷特(Lauren Slater)如是說。
屬於X世代、專職傳媒教育的柯裕棻,接續第一本糅雜個人經歷與理論,以或調侃或悵惘的口吻描繪都會男女窘態,兼及回溯過往的《青春無法歸類》,以及第二本集結五十篇一千五百字規格的專欄小品,同樣點狀書寫城市漫遊感懷的《恍惚的慢板》後,她的第三本散文集《甜美的剎那》,撒下的又是哪一種誘人的麵包屑呢? 《甜美的剎那》其實不盡「甜美」。
在這涵括〈春陰等待〉、〈蛤蜊的氣味〉、〈身分〉或〈摩登時代〉多樣題材的書中,柯裕棻混合了知性/線性思索,以及屬詩的跳躍意象與筆法,以普魯斯特式的幽微敏感,捕捉種種漂浮移動的場景和情緒。比如〈霜夜〉:「到處是空曠的風,不然如何寂寞呢?」「看見那些教人落淚的往事已自成一個完整精密的體系,沒有人可以擾亂它的秩序和運行,它只會越來越清楚,存在於一種無缺的狀態中……」
比如〈迷途〉:「沙漠……像這座城不再征戰的歷史,凍得像古書一樣又乾又脆。時間的消逝宛若細細的沙在風裡吹,是一種緩慢而迤邐的挪移過程,在這裡一個人站在風中,就參與了歷史。」 比之小說與詩,個人散文被要求包含更大濃度的「我」,更真確的「我的經驗」。雖言明「喜歡虛構」,柯裕棻對散文是否允許真實與虛構相互滲透,顯然仍有猶疑。
在一篇述說焦慮就醫的〈午安憂鬱〉文末,她甚至需要表白「這是一則真實和虛構混合的故事……」虛虛實實,以柯裕棻對傳媒或通俗劇手法的嫻熟,她不可能不懂煽情,但她是節制的,「還是冷一點好」,她在個人部落格如是宣示。如此,不論篇中「我」的濃度或事件的虛實比重如何,我們都相信她的真摯。
除了少數,例如〈愛症患者〉,稍嫌籠統;書中〈霜夜〉、〈光影迴路〉、〈搬家〉、〈午安憂鬱〉或〈蛤蜊的氣味〉等篇,都極精緻完整。相對於前兩書「快閃族」式敏銳卻不易深刻的短文,《甜美的剎那》雖然仍從(彷彿麵包屑的?)瑣碎生活取材,卻是更內觀的;它以更從容的步調,在點滴時空中觀照自身內在的矛盾與拉扯,探問這些拉扯,知道生命就存在於這也許是、也許不是的虛實矛盾中,沒有確定答案。
這,有別於漫遊式的旁觀報導,已經是主觀抒情的文學散文。柯裕棻以這樣的主觀抒情與更勇敢的內省,展現她深入文學領域的意向。她的文字能力是確定的,而我們能不能期待她憑藉她的「質數」視野與風格(她個人品牌的「麵包屑」),以等同於前輩林文月、張曉風先生、或稍長於她的簡媜幾位經營散文的敬謹,繼續縱走莽莽的散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