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魚場(作者限量簽名版)
300元

只要魚回來,未來無限可能。
失去魚族的海,剩下死亡和憂傷
三億多年前分手後,人、魚的首次對話
海洋文學大家廖鴻基「海洋創生」長篇小說
「以前的海是海,現在的海是出發的海。」
在《七七魚場》之中,書寫更顯自由,可以抒情可以議論,可以通篇對白,故事彼此互相接駁。語言看似輕聲細語,讀進去都是海風與海湧。
──楊富閔(作家)
七七魚場很不一樣,魚場面對大海,無遮無攔,完全開放,這裡沒有邊界、沒有牆堤、沒有網籬,魚居民來去自由。
一串魚樓,宛如生長在海底且層層枝椏伸展往上延伸直到海面的一棵水裡巨木。沉礁定著於海床,漂流木平台,如大樹的枝幹枝椏,隨海流緩緩搖擺。
也餘、尤亮、小于、欣惠,是厚山小城的愛魚四人組。也餘是熱愛大海的漁夫;尤亮在厚山創辦魚事屋魚場;外地來的小于,在厚山漁港旁開了一家魚風味的咖啡店;欣惠家經營著販售虛擬實境科技水族缸的水族店。
熱愛海洋的也餘一次不小心發現了形勢孤絕的七七海岸,在因緣際會下,為當地海域打造了七七魚場。這座魚場也成為愛魚四人組決心守護的地方。不過人的世界,人決定,那魚的世界,魚的想法又是什麼呢?
原本是講述在守護自然與產業推動間不斷努力與嘗試的漁村熱血青春故事,中場後翻轉加入魚世界觀點的奇幻元素,構成一部探討海洋生態與人類生活如何平衡,交錯於「人本位」和「魚本位」間,並使之對話的動人作品。








浮沉
還在泳池玩水學立泳的童年時代,一起去玩水的夥伴們時常起鬨相比,誰能浮得久,又誰能游得快。也餘從不跟一起去的夥伴們比快或比浮,他發現,自己比較喜歡沉。
也餘從小就知道,水裡頭他只要憋住氣,保持身體不動,就能像一片離枝的枯葉,從樹梢水面緩緩沉落到池底。大多數夥伴們以為學游泳最不容易學的是浮,也餘的游泳經驗剛好顛倒,他覺得,水面上只要能夠持續划水踢腿,就會像一隻不小心落水螞蟻的求生本領一樣,浮在水面上一段時間不是問題。但是,能讓自己安靜沉底的人並不多。
身心靈安靜才沉得下去,水裡頭能啣住一口氣不慌不忙保持沉靜的人不多。
也餘能靜靜俯趴在池底不動。他也能翻過身,稍微縮下巴,讓鼻孔含住將吐未吐的幾顆氣泡,就能悠閒地枕臂仰躺在池底。
仰躺池底,他常看著一陣劈啪游過水面天空的身影和白沫。人家是「站高山看馬相踢」,沉在池底的也餘是「躺水底看人空中踢腿划臂」。
結伴來泳池玩水的夥伴們都知道,下水一陣子後,也餘往往忽然間就失去了蹤影。一開始大家還會緊張一下。水面上「也餘!也餘!」大夥兒焦慮地呼喊他的名字。一陣子過後,忽然發現,也餘又好端端地在水面上露頭露臉。
一起游泳玩水的夥伴們,浮得越來越好,游得也越來越快,大家也漸漸習慣了也餘的自然消失和忽然出現。大家習慣了不在場的也餘,習慣了他的神出鬼沒。這樣的一段日子後,好幾次,當大家都上岸離開了,也餘還繼續沉在他一個人安靜的池底。
習慣沉在池底的也餘,自然而然離開群體,離開夥伴們習慣的水面,離開一場又一場水花般繽紛熱鬧的嬉戲和歡笑。然而,沉在池底就是怪,不會被認為是特殊專長。同學鄰居兄弟姊妹們,大夥兒學會游泳以來,也餘從來不曾被讚許說他水性好或是很會游泳。
一起去泳池的夥伴中,其中只有好鄰居好朋友尤亮注意到他的「沉沒」狀況。有一次,也餘浮出水面時,尤亮聳著眉問他,「你是底棲魚?」也餘笑臉回應,「你是浮游魚。」
池面、池底,不過短短距離,隔開的可是群與單,明亮與昏濛,熱鬧和孤獨,歡樂和沉靜的差別。
「會不會因為這樣,」青少年時的也餘躺在池底想,「浮游魚往往熱鬧地在水面上趕群趕伴,而底棲魚時常落寞孤單,獨自巡游在森冷的礁塊間或海溝底。」好幾次,也餘覺得沉在水裡想事情的頭腦,像是水壓壓過、水液浸洗過一樣,似乎比較扎實也比較清晰。他想過,「浮或沉,到底是先天體質還是後天選擇?」、「喜愛沉底,會不會是想感受從水底完整看水世界的特殊視角?」、「不曉得水面上的夥伴們,知不知道底下有個人一直看著他們?」、「會不會水面是顯性世界,水底是隱性世界?」、「喜歡沉是不是因為比較容易躲藏自己?」、「沉深一點會不會更安全?」、「深一點的水底,會不會更幽暗、更神祕。」稱不上是少年的煩惱,但也餘常在池底撐腮側臥,如沉在池底沉思的一尊臥佛。
尤亮有次皺著眉問也餘,「你這樣到底算不算會游泳?」
「不比快、不比姿勢的話,算會。」
「沉比浮有趣嗎?」
「不一定。」
「怎麼說?」
「比如說有人愛跑步,有人愛跳高……」
「了解了,我只是想確定你不是為了故意跟人不一樣而去沉。」尤亮揮了揮右掌打斷也餘繼續說明。
那天的後來,也餘想到他與尤亮未竟的「浮沉話題」。他很想繼續說明,但尤亮似乎不愛聽。他覺得沉和浮一樣,都是能力,只是水面、水底位置不同。水面是空氣和水液的界隔,水底是水體和土地的分際。輕快和沉重,快樂和悲傷,情境不同而已,但玩水夥伴們普遍認同浮的價值,對於沉,責怪往往多於認同。連好朋友尤亮也三番兩次質疑他的沉。也餘只好默默跟自己說,「去吧,去吧,結伴去水面上打水花,成群去陽光下熱鬧吧。」
作者簡介|廖鴻基
一九五七年出生於花蓮,曾從事漁撈,執行鯨豚海上生態調查,創辦台灣賞鯨活動,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創會理事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目前為海洋大學兼任副教授。多年來致力於多樣海洋計畫,同時以海上生活觀察與感想為核心來創作。
出版作品包括《魚夢魚:阿料的魚故事》、《最後的海上獵人》、《23.97的海洋哲思課》、《遇見花小香:來自深海的親善大使》、《黑潮漂流》、《海童:一本漂流的想像誌》、《大島小島》、《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向海的寧靜》、《飛魚.百合》、《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後山鯨書》等多本。文章入選台灣的中學國文課本及重要選集,以其書寫的取材廣闊與描繪之幽深,自成一格,影響深遠。
曾獲時報文學獎第十六、十八屆散文類評審獎,聯合報讀書人文學類一九九六、一九九七年最佳書獎,一九九六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第一屆臺北文學獎文學年金,第十二屆賴和文學獎,第十二屆巫永福文學獎,二○○六年九歌年度散文獎,二○一一年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年度好文,二○一六年花蓮縣文化薪傳獎,二○一八年當代台灣十大散文家,二○一九年吳三連文學獎、二○二二年九歌年度小說獎,二〇二四年海洋委員會海洋文化獎、教育部社會教育終身貢獻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