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也符合80/20法則?給考生的一點建議

作者:工商時報 書房編輯 / 文章分享來源:工商時報

 

 

第一,不需要意識辛苦運作,潛意識就能產生絕佳的結果。它能讓我們保持健康,還提供讓我們擁有創造力的情感和記憶,幫助我們改變世界。還有什麼能像潛意識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就帶來這麼多好處?另外,要是我們努力讓它運作,反而會讓潛意識沒有發揮的空間—少即是多,多即是少。


第二,如果我們像達利那樣巧妙地接近潛意識,只要發揮小聰明、動點手腳,就能達成了不起的目標和成就。

 

第三,潛意識的運用情形符合典型的80/20分配(確切來說,是99/1分配)。我希望趨勢不會一直這樣下去,但目前看來,刻意運用潛意識的人不到百分之一。儘管如此,這一小部分的人,創造出絕大多數的成就。

 

科學家運用潛意識取得科學上的突破,例子不勝枚舉。他們都遵循相同的模式。某位科學家被某個問題難倒,找不到答案,努力了好幾年卻一籌莫展。沮喪之下,他把工作丟到一旁。突然有一天,科學家在進行某件日常事務時,完全不想任何事,或是半夜做夢醒過來的時候,答案竟然就出現了。

 

對法國數學家龐加萊(Henri Poincaré)來說,這一刻是在巴黎街頭等著搭巴士、跟朋友聊天的時候。「我繼續聊,」他描述:「但我非常確定,問題解開了。」對哲學和數學家羅素來說,這個時刻發生在劍橋,他正準備替菸斗添購一袋菸草。

 

得到諾貝爾獎的德國有機化學家凱庫勒(August Kekulé),花了好幾年尋找一個化學結構的理論。最後,他放棄了。一八五八年夏末,他在倫敦的一輛公共馬車上層做著白日夢,看見跳舞的原子和分子,就是這個畫面讓他想出結構理論。後來,他想弄清楚苯的碳原子結構,又遇到解不開的難題。但一八六二年,他在夢中看見好幾隻蛇咬住彼此的尾巴,讓他推斷出,構成苯的碳原子以環狀的模樣呈現。

 

顯然,愛迪生、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凱特林(Charles F. Kettering)、愛因斯坦、美國博物學家阿格西(Louis Agassiz)、瓦特(James Watt),以及其他許多科學家,都有過類似的經驗。根據科學歷史家孔恩(Thomas S. Kuhn)的描述,科學家發現,他們的資料和普遍為人接受的理論之間,差距愈來愈大。孔恩指出,新的理論幾乎很少來自於意識的推理:

 

實際上,新的典範(paradigm),或是可以進一步闡述的充分暗示,是突然出現的,有時是在半夜,有時是在深陷危險的情況下。個人是如何發明(或發現自己發明了)新方法,將已收集到的資料排序,那屬於最後迸發階段的本質,至今仍難以理解,而且或許永遠如此。

 

孔恩描述的是,在潛意識的運作下,不論科學家本人是否注意到,這種將資料在記憶中分類,然後想出具說服力的新模式,是無法透過意識辦到的。

 

給學子善用潛意識的忠告


參加考試的時候,先把你要回答的問題統統讀一遍,再回答第一個問題。這樣一來,你的潛意識就會在你用意識回答第一題的時候,針對接下來要回答的所有問題,不斷努力組織答案。等你準備回答後面的問題時,答案就會不斷湧現

 

【書籍資料】

《80/20法則【精修完整版】》

 

 

 

 

 

 

 

 

 

推廌文章
【幸福心理會客室】遷徙的記憶 一行禪師《怎麼聽》:生氣時練習行禪,直到你足夠平靜,可以直視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