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艇上的陌生人

The Stranger in the Lifeboat

作者:米奇‧艾爾邦

原文作者:Mitch

譯者:吳品儒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3-01-01

條碼:9991111225028

系列名稱:mark

定價:380元

數量 + -

◆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米奇‧艾爾邦繼《來自天堂的第一通電話》之後,情節最曲折離奇的小說,節奏輕快,令人手不釋卷

 

◆當我們在危急時刻祈求神的幫助,假使神真的現身了,會是怎樣一個情況?米奇‧艾爾邦最新作品深度探討「希望」與「信念」的主題

內容簡介

一艘救生艇上,10名存活者,

一個陌生人被救上船,他自稱是神。

人生某一刻,

你我都可能來到這艘救生艇上,

拯救失去的信念。

「活著就是一場試煉。為了活出現在的自己,有時候必須褪下過去的身分。」

救生艇上的陌生人,將為你解開人生最難解的謎團──

 

◆內容簡介

 

  如果呼喚上帝,而祂真的現身了,那會是什麼樣的情形?米奇•艾爾邦的新作探討希望與信念,發人深省。作品中的船難生還者把一名落海的神祕男子拉到救生艇上;該名男子自稱為神,還說他可以拯救小艇上所有人,前提是要所有人都相信他。

 

  話說從頭,十名生還者在經歷了毀滅性爆炸船難後搭上救生艇,在海中苦苦掙扎求生。三天過後,飲用水、食物以及希望都逐漸消耗殆盡,就在這時十人看見一名男子在海中漂流,於是把他拉起來。

 

  其中一名生還者說:「感謝神讓我們找到你。」

  那名男子說:「我就是神。」

 

  米奇•艾爾邦情節最為曲折的小說就此展開。

 

  艾爾邦於暢銷作《在天堂遇到的五個人》、《來自天堂的第一通電話》都曾討論過天堂的存在。現在他換個角度思考,要是凡人祈求神靈幫助,而上帝真的現身,我們會有什麼反應?

 

  在新作中,有幾個問題的答案非要看到最後才得以揭曉:陌生人到底是不是神?船隻當初到底為什麼會爆炸?生還者們是在天堂,還是下了地獄?故事的敘事者班傑明是救生艇上的生還者之一,他將漂流經歷寫在筆記本上,一年後筆記本隨著空無一人的救生艇漂到蒙特塞拉特島,被島上的總督察員加提•盧福勒發現。這個同樣也在對抗心魔的男人,決意要解開上述所有謎題。

 

  本作步調輕快、一翻開就很難闔上,令讀者反思最深沉的信念。或許你的祈禱會在最意想不到的狀況下獲得回應。

 

◆本書特色

 

情節曲折的療癒之作,成功勾起讀者的好奇心:作者擅長創造生動的對話與場景,推動情節發展,易讀、沒有負擔,讓讀者展開一場高潮起伏又讓心靈昇華的療癒之旅。
 

探討議題豐富:內容觸及出身、階級、生死、情感、貪婪等主題。船難獲救的十人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關係糾葛。本書不著痕跡地描繪出利益衝突與人性扞格,透過簡單的對話,映照出人生最核心的煩惱,間或批判、諷刺肉弱強食的社會不公現象。

 

出版後立即登上排行榜,反應熱烈:米奇‧艾爾邦重回信仰寓言路線。介於現實與魔幻的懸疑敘事,成功勾出讀者的好奇心。人與神之間深具寓意的對話,諷刺之餘,亦具備幽默感,發人深省。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 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國際知名的暢銷作家,有七本著作榮獲紐時暢銷排行榜第一名,包括經典回憶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連續四年維持聲勢不墜。他的虛構及非虛構出版作品,全球累積銷量超過四千萬冊,翻譯成四十七種語言,銷售四十九國。艾爾邦也創作了獲獎的電視影集、舞台劇及電影劇本、音樂劇,並撰寫全國性報紙專欄三十餘年,曾十三度獲「體育新聞編輯聯合會」選為全美最佳運動專欄作家。

 

2006年,他在家鄉底特律成立S.A.Y. Detroit這個傘形組織,統合管理九所慈善機構。

自2010年起,他在海地太子港開設營運「海地有信育幼院」(Have Faith Haiti Orphanage),每個月親自訪視。

 

現與妻子潔寧住在密西根。

 

譯者簡介 | 吳品儒


現職譯者

 

譯有《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寂寞出版),以及米奇‧艾爾邦多本著作(大塊出版),同時也是電視新聞外電編譯,關注女性與兒童人權議題,以及居住正義、自我成長。希望我的關懷都能反映在創作裡,感人且帶有力量。

 

合作請洽:wupinrurossetti@gmail.com

好評推薦

各界好評

 

米奇‧艾爾邦就像是通俗文學界的貝比‧魯斯,只要輪到他上場就能揮出全壘打。

──《時代》雜誌

 

米奇‧艾爾邦的行文充滿把握,讓作者或讀者的解讀在從容中默默浮現。

──《出版者週刊》

 

大膽探索願望與神力的作品。

──詹姆斯麥克布萊德(James McBride),《水的顏色》作者

 

米奇‧艾爾邦總有辦法讓你不爭氣地落淚。

──《波士頓環球報》

 

透過作品尋找生命的意義,撥動讀者心弦,是米奇‧艾爾邦感動數百萬讀者的訣竅。他這兩項功夫在本書火力全開。

──《書單》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