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自然靈犀相通,就在日常生活剎那之間
● 融合宗教經驗、生態書寫與東西方思想的跨領域研究
透過人對大自然種種存在的認知和直覺感應,創造一場奧妙的精神交流
所謂「與大自然通靈」,通靈的對象不是超自然他者,而是大自然種種,雖然也使用「通靈」一詞,但沒有虛幻、玄祕、特異的情節,也沒有遙遠而未知的他界想像,不過這一類通靈的經驗者同樣擁有所謂屬靈經驗的超越意識與神聖體悟。
當代靈性的發展已有不同取徑,「自然靈性」是其中一種類型,它是一種神聖的、超越的、知悟的意識狀態,並非來自遙遠陌生的他界,也不是深奧至不可言說的經驗;反之,它存在於尋常角落,就在我們呼吸、感嘆之中,仰望、俯視之間。
本書彙整英國「宗教經驗研究中心」搜集的檔案、世界知名自然寫作、莊子及陶淵明的歸隱經典、當代影像創作中的相關作品,綜合討論自然靈性的存在與意義。當人類走向自然,聆聽宇宙之音,並找到自己的節奏和曲式,這就是一場奧祕的自然靈性經驗。
作者簡介|楊美芬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曾獲106年度科技部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論文撰寫獎助,研究專長為宗教理論(主要為宗教心理學與宗教哲學)及文史哲學跨領域整合論述。曾以個人內在的宗教/靈性經驗、當代自然意識和靈性發展的現象與趨勢為主題,撰述〈當代綠色靈性的精神意義:自然靈性經驗中的超越與領悟〉、〈與大自然通靈:27個RERC 經驗案例的分析與討論〉、〈al-Ghazzali的靈與心救贖:一個靈思心理學的解析〉等論文
謝世維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專文推薦
Josie/《走向內在》作者
李偉文/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沈恩民/插畫家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劉崇鳳/作家、自然引導員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主持人
聯合推薦
每天,我要把時間獻給祢,回到大自然裡,觀察受造之物並思想祢。穹蒼、山林、大地和其間的萬物,一切都是祢的創造,每天,我要稱頌、讚美、敬拜祢!
──沈恩民/插畫家
萬物有靈,本當如是。若對大自然與自身足夠信任且敞開,每個人都可能接觸到自然靈性。謝謝楊美芬老師的書寫整理,將「自然靈性」以專書之姿航向華人世界,擴展感知的宇宙,天啊,我好激動!
──劉崇鳳/作家,自然引導員
在這個科技主導、萬象飛逝的時代,人類或許早已遺忘如何傾聽風的低語、水的流唱、鳥獸的安靜行止。這本書提醒我們,萬物有靈,從來不只是信仰的命題,更是一種世界觀的選擇。當我們重新學會感受、理解與回應自然的聲音時,或許,我們也將重新找回自己在這宇宙大網中的位置。
──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自然中的靈性
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大自然的祕密向她們揭示出來,而她們也從中接收到了行動的驅力。……她們忘我地沉浸於這幅由世界靈的力量所織成的神祕畫作中,驅使她們行動的則是「內在的聲音」,由植物、動物、山石、風雲、樹木的低語所傾吐給她的祕密。
──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記憶宇宙》(Cosmic Memory)
林間的光線穿過枝葉縫隙,斜斜灑落在覆滿苔蘚的石上,像是一種古老而溫柔的祝福。我在這片幽靜中緩步前行,腳步輕柔,彷彿怕驚動了正在低語的林木。頭頂傳來鳥鳴,斷斷續續地迴盪在枝頭,彷彿是一首無人知曉的詩,在空氣中悄然鋪展。潮濕的氣息與松針的清香交織在一起,構成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密感。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個與自然分離的存在,而是這片寧靜之中的一部分──一縷風、一段呼吸、一絲靜默。
當人類自古走在天地之間,總在尋覓一種屬於自身的定位,一種與萬物和諧共存的方式。從遠古的祭祀與吟唱,到當代的生態哲學與文化生態學,我們一再看見這樣的努力──一種深刻的關懷與敬畏之情,彷彿源自於一種信念:萬物皆有靈。
在《生態與宗教》(Ecology and Religion)中,格里姆(John Grim)與塔克(Mary Evelyn Tucker)深刻指出,「萬物有靈」不必然意味著自然界中存在某種固定的超自然力量,而是人與自然在互動中所產生的神祕回應,一種靈性的回聲。在人類膜拜一座山嶽的時候,所敬畏的未必是山本身的神聖性,而是人在與山對望的片刻所感受到的某種超越之感:山有靈,人亦有靈,於是彼此感應、共鳴。這份感應的基礎,正區隔了「萬物有靈」與物神崇拜之間的差異,使前者成為一場靈性上的對話,而非對具體物件的投射崇拜。
這種靈性的對話不僅存在於宗教與信仰之中,也悄然滲透於哲學與科學的視野。古希臘哲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曾提出「宇宙之音」,認為星辰運行之節奏猶如無形的樂音,與人類生命的律動暗自和鳴。美國哲學家暨生態作家阿布拉姆(David Abram)也指出,自然界從未沉默,從冰河滴落的聲音,到泥土微微顫動的觸感,大自然不斷在發聲,只待我們學會傾聽。他曾寫道:「永恆的現在,正從某個地方召喚著我們。」風穿過山谷,撫過枝葉,發出的呢喃聲不僅是物理現象,更是一種世界對我們的低語,一種邀請──邀請我們回應、參與。
奧地利行為學家勞倫茲(Konrad Lorenz)以雁鵝為伴,觀察其戲水、覓食、飛行。他深信,所羅門王能與萬物交談的傳說並非神話,而是對自然萬物細膩感知與同理的極致展現。他無需魔法或咒語,只靠觀察與理解,便能讀懂飛羽受傷的雁鵝如何在空中調整自身,如何維繫群體間的秩序。這種知覺力,是古老信仰與現代科學在靈性層面相遇的交會點。萬物皆有語言,差別只在於我們是否懂得以適切的方式去傾聽。
這種信念在當代亦有動人的例證。知名動物溝通師布雷特巴赫(Anna Breytenbach)曾協助一隻名為Diabolo的黑豹,這隻曾遭虐待的野獸,六個月來對人類充滿敵意,從不肯離籠半步。當靜心與牠溝通,牠向她訴說了過往的創傷、不信任,以及對同伴的思念。牠請求改名,盼能遺忘那段陰影。後來牠被改名為Spirit,並首次主動走出籠子,在陽光下自在行走。那一刻,照護者熱淚盈眶,因為在這靜默的對話中,人與獸重新建立起了信任與理解的橋樑。
著名的《鳴響雪松》(The Ringing Cedas of Russia)系列書籍記載,在那靜謐幽深的泰加林海之中,有一位名為阿納絲塔夏(Anastasia)的女子,如雪松般悄然棲居。她不依賴現代文明,自然而然地融入森林的呼吸之中。動物是她的朋友,植物是她的知己,她與萬物交心,彷彿自身便是這片大地的一草一木。她識天文,通地理,知曉星辰運行與宇宙萬象之祕。她的存在,如同原始自然的回聲,靜靜地見證著萬物的律動。「我與大地是一體的。」她曾低語,聲音輕柔如晨霧。「自我年幼之時,地球母親便以溫柔呵護我,森林中的每一株草木、每一隻飛鳥,都在滋養我的生命。我深愛著這片林野,而森林,也以無言的深情回報著我。」對她而言,那些與自然的親密感應與交流,並非奇蹟,而是源於她從小在森林懷中習得的生命之道。「這一切並不神祕,」她說,「當我以『愛』回應自然,自然也以『愛』回贈我。」
古代哲人對自然的觀照,也為這種靈性經驗提供深刻的理論背景。新柏拉圖主義者普羅提諾(Plotinus)在《九章集》(Enneads)中,將世界理解為從「一者」(The One)流溢出的神聖顯現。「心靈」(Nous)承載理念,「靈魂」(Psyche)賦形於自然萬象。大自然因此不只是物質組合,而是一種神性的流溢,其美感與秩序映照著「心靈」的理念結構。透過觀察自然的美,人能夠回溯至更高的存有,最終回歸至宇宙本原──「一者」之中。
這樣的觀點深深啟發了學者楊美芬的研究方向。她在政治大學完成博士學業後,轉向探討自然中的神祕經驗與靈性現象,並以自然通靈為核心主題,發展出一系列融合宗教經驗、生態書寫與東西方思想的跨領域研究。她的文字既理性又溫柔,遊走於哲學與詩意之間,讓人感受到自然不僅是風景,更是一種語言,一種可以被聆聽、被感受的神聖臨在。這本即將面世的著作,正是一種回應──回應自然對人類的長久呼喚。
在這個科技主導、萬象飛逝的時代,人類或許早已遺忘如何傾聽風的低語、水的流唱、鳥獸的安靜行止。但這本書提醒我們,萬物有靈,從來不只是信仰的命題,更是一種世界觀的選擇。當我們重新學會感受、理解與回應自然的聲音時,或許,我們也將重新找回自己在這宇宙大網中的位置。
二○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世界地球日
推薦序 自然中的靈性/謝世維
緣起 風曾告知二、三事
第一講 什麼是「自然靈性」
第二講 與大自然通靈的經驗
第三講 自然寫作中的眾聲交響
第四講 影像演繹的自然靈性
第五講 莊子的自然、靈性與道
第六講 回歸本真,靈通自然的陶淵明
第七講 自然經驗中的靈性超越
第八講 自然靈性的知悟、美感與療癒
第九講 形變、物化、連續︰大自然的靈通之道
結語 三則尋常記事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