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畫一個故事來挑戰、抵抗他們的故事,我得畫一個故事來挽回故事。」

 

小說家吳明益首部圖畫故事書,一部由小說人物和小說作者共同完成的圖畫故事書。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海風酒店》兩部作品,有人先讀了圖畫故事書,再去讀小說;有人先讀了小說,爾後進入圖畫故事書的世界。無論次序,只要閱讀,都能感受到作品之間彼此既獨立又相連,都是各自完整的生命,是春夏秋冬之外的新季節。

規格:精裝 / 58頁 / 26 x 21
x 0.6cm / 普通級 / 彩色印刷

 

 

內容簡介

 


 

 

每當甜根子草花開的季節來到,女孩就會想起通往巨人之心的那條路。

  

「她永遠記得三隻腳的食蟹獴如何帶她進去『巨人之心』,她想要把這個被水泥廠扭曲的巨人的故事重新說回來。」 

 

「她不要人們忘記這裡曾經有巨人,而只記得水泥廠。」

  

一個清晨,草叢裡一隻尖鼻子小動物探頭出來,抬起缺了腳掌的右腳,發出急切的呼呼聲。

 

「每當周遭安靜下來的時候,尖鼻子也會想跟女孩說說自己。說說自己怎麼奮力掙脫捕獸鋏,怎麼昏倒在巨人的睫毛底下,怎麼在『巨人之心』受到庇護重獲新生的事。牠在那裡認識了其它受傷的動物,牠們有的失去了居住的森林,有的因為汙染的水而患病,有的和牠一樣,因為捕獸鋏而失去了一條腿。」

 

他們踩在厚厚的落葉上面,每一步都像跳著舞,每一步都發出像是骨骼碎裂的聲音。

 

「在那棵巨大到什麼都微不足道的大樹前面,尖鼻子仔細挑選了幾片心形的落葉,放在女孩和Idas面前。接著,牠開始咀嚼其中一片,並用眼神示意他們跟著做。」

 

「呼呼慢慢,呼呼不要心急,像蝴蝶幼蟲咀嚼樹葉那樣渴望,像日昇日落那樣耐心,呼呼我的心聲啊,就會進到妳的心底呼。」

 

動物們漸漸地靠過來了。牠們圍繞著女孩,就像正準備聽故事,或說故事似地。

 

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

 

噓。

 
 
 

 

 

 

作者介紹

 


© 吳明益 Wu Ming-Yi

 

 

吳明益 Wu Ming-Yi

 

有時寫作、畫圖、攝影、耕作。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著有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浮光》;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苦雨之地》,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單車失竊記》、《海風酒店》,論文「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三冊。

 

作品已譯為二十多國語言,曾獲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Prix du Livre Insulaire)、日本本屋大賞翻譯類第三名。並曾入圍(選)英國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法國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Prix Émile Guimet de littérature asiatique)、德國柏林影展Books at Berlinale(Berlinale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日本星雲獎(Seiun Awards Nominees)海外長編部門候補、《Time Out Beijing》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香港浸會大學紅樓夢獎專家推薦獎。

 

國內曾獲臺北國際書展小說大獎、臺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聯合報》文學大獎、金鼎獎年度最佳圖書、「開卷」年度好書及多項年度選書等。

 

 

 

 

我叫小鷗。

小鷗妳好。我是最後的巨人Dnamay。噓噓。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前導影片

 

使用16mm膠卷拍攝作畫歷程、法國生態錄音師配樂。

 

故事、繪畫/吳明益

影像/林君昵、黃邦銓

 

小女孩/澎科萌

巨人/澎奐希

 

聲音/澎葉生

巨人語學家/蔡宛璇

 

 

 

 

創作後記

 


 

甜根子花謝的季節

 

「我得畫一個故事來挑戰、抵抗他們的故事,我得畫一個故事來挽回故事。」

 

吳明益

 


《海風酒店》寫到小鷗進入「巨人之心」的那幾天,我的腦中出現了幾個問句:那應該是什麼樣的一個空間感?什麼樣的時間感?這或許也帶著點不現實,畢竟小說裡的場景,就是我自己根據現實經驗的扭轉之後創造出來的,細節是我刻意安排進去的,那些場景帶著某些空白是必然。不過,我個人是一個先有畫面,才有文字的作者,我作品的角色,往往在還沒有性格的時候,就已經住在我腦中的一個畫面裡。因此,在「巨人之心」出現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小說裡的小鷗必然成為一個繪本作家。而當小說裡的小鷗畫出《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的那幾行文字出現的同時,我就決定,如果可能的話,要把小說裡提到的那本圖畫書畫出來。

 

從二〇〇三年以來,我的書都由我自己繪製封面、設計版型。因為對我來說,「書」跟「散文」、「小說」是不一樣的東西。書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它也是參與我正在嘗試詮釋的「小說感」的重要元素。讀者讀到某本「書」,才參與了小說感的形成,因此,同樣的小說,在紙本和電子書形成的是不同的閱讀歷程、不同的小說感。

 

《海風酒店》的封面是我根據奧迪隆.魯東(Odilon Redon,1840-1916)的〈獨眼巨人〉 (Le Cyclope, 1898)所改畫的。巨人波利菲繆斯(Polyphemus)的獨眼羞澀地從山巒後伸出,悄悄望著他所愛戀的熟睡中的嘉拉提亞(Galatea),如此深情而癡迷。不過無論彼時情深幾何,這段愛情注定以殘酷作結,被拒絕的獨眼巨人無法控制忌妒,最終用石頭砸死了嘉拉提亞的情人阿喀斯。這樣的情節,看到畫面的讀者卻未必知道。這是屬於視覺藝術的局限,也是屬於視覺藝術的自由。

 

魯東的畫讓故事停留在愛情的曖昧階段,他的筆觸接近印象派,內容則是超現實的。印象派並不是脫離現實的畫法,而是畫家想還原「光所創造的世界」的嘗試。這二十幾年來我認識的花蓮在我印象裡便是如此,山林海洋既是現實的,也賞賜了居民想像力,隨時會有什麼未知的事物從山和海走出來,而現實的山崩地震颱風政治,則無時無刻都近在眼前。

 

三十幾年前決定在這樣的地方蓋一個巨大的水泥廠,對當時村民來說,是一個迷惘的超現實,也是一個每天都拉扯著彼此期待或抵抗的現實。

 

小說裡我安插了兩個孩子做為開場,這兩個孩子因為身分的差異,對未來的想像並不相同,他們長大之後的命運,也造成他們對這個巨大現實的想像有所不同。我把這個角色玉子的女兒小鷗,形塑成「第三種」面對這個本來很遠,卻近在眼前事實的人物。還是孩子的她用自己的想像力來抵抗這個世界,長大後也用想像力嘗試改造這個世界,縱使失敗多於期待。因為,「我們到達的就是曾經離開的,我們失去的就是我們想追求的。」

 

我是一個圖畫書和文字書同時餵養長大的孩子。在我童年的時代,租書店同時提供了這兩種需求。我一邊讀著哥哥姊姊租借到的武俠小說、漫畫,一邊受著沒有想像力參與的學校教育。村上紀香既是我的童年讀物《劍擊小精靈》(《六三四之劍》)的作者,也是我接觸自然後的一再回味或介紹給別人的《岳人列傳》的作者;矢口高雄的《天才小釣手》當時吸引了對釣魚完全不理解、孩子氣的我,《天才瘋釣手》則在我寫作小說後依然讓我回味其中故事的「小說感」,領略其中彷彿一流短篇小說展示的生命搏鬥與哀傷。他們的創作,跨越了我的童年和成年時代,連結了兩種心智。

 

但要一直遇上谷口治郎才算是找到我自己對於漫畫視覺上的歸宿。谷口治郎的「靜景」傳遞出的氣息,以「靜」來呈現「動」的時間,很像溪流中段的深潭,你看不到其中有漩渦,但知道其中可能、應該有漩渦。

法蘭斯瓦.普拉斯(François Place)的《歐赫貝奇幻地誌學》則同時啟發了我的小說和這次出版的嘗試。那本書裡的「B」是我大膽邁入神話與現實連結敘事的濫觴,故事裡那個一混濁、一清澈的湖泊,以及那件由烏鴉、狐狸和鮭魚皮縫製而成的獸衣,是我在寫作時的自我期許。不要永遠只用清澈的那隻眼睛,也不要只用永遠混濁的那隻。而如何在飛上天空、在草原奔跑以及重歸河流的拉力中,「馴服」那件只有被選中的人才能穿上的衣服,則是我腦中的追求。

 

我在這本書裡,有兩頁明確地使用了他們的作品構圖來改造,代表著對他們在我成長歷程裡的敬意。

 

於是創作之始,我清空書桌旁邊的書架,擺上這些曾經影響過我的視覺作家(我把插畫家、漫畫家、繪本作家都稱為視覺作家)。除了他們兩位以外,還有五十嵐大介、松本大洋、漆原友紀、Robert McCloskey⋯⋯。

 

就這樣,我的桌子從一個寫作者的桌子,變成一個畫圖者的桌子。

 

抬頭看著這些作者的作品,一面激勵自己,一面也會讓我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我因為辨色力弱,小學的時候曾經被老師說我的畫圖配色「不正常」、「不對」,這是我過去書本的插畫多數是黑白的緣故。而除了學校美術課外,我沒有上過任何繪畫課程,畫圖經驗也少,甚至連工具的基本知識都不具備。「不正常」加上「不專業」,一直讓我在創作的開始自我懷疑,並且緊張不已。我總認為,如果要做某種類型的創作,至少要讓那個領域的讀者覺得,你的作品有存在那個領域的充分理由。

 

為了接近這個目標一點點,我參觀了漫畫家小莊的工作室,也請教阮光民工作的方式,面對面聽科學繪本作家邱承宗老師的意見。本想到了上色階段,我要去拜訪年輕時就給我諸多幫助的劉伯樂老師,卻聽到他不幸驟逝的消息。劉伯樂老師在我經濟能力無力負擔拍鳥鏡頭的年紀,慷慨地借給我一隻鏡頭長達數年,這等於是給了我一隻眼睛,我終生感念。還記得有一回他來花蓮拍鳥,我問他要不要住到我宿舍裡,他說他都睡車上,早上才能從容地等待想拍的鳥起床,電話裡的聲音宛如昨日。

 

這本圖畫書是《海風酒店》裡的小鷗長大後,把她在那個颱風夜隨著三隻腳的食蟹獴進入巨人之心的遭遇畫出來的作品。當然,也是我的作品,或者說,和這個我的小說人物一起合作的作品。

 

我試著以較多數的靜態畫面來運作敘事,而局部以等分分割、時間分割的構圖來表現。每個畫面在我想像中都是一個流動時間的「停影」,某一個思想的「劇照」。那是我找到的,用畫面說故事的方式。我因此把這個作品定位為「圖畫故事書」(Illustrated storybook),在這本圖畫故事書裡的世界,和現實世界不是重疊的,因此,生物和生物、世界和世界的比例也並非真實世界的常態;當然,這些角色的心靈或生活,也不是生態圈裡的常態。因此,關於野地與保育相關的問題,這本故事圖畫書裡有其「不符合理想性」的內容。比方說人類飼養的狗與野生動物共處是不合宜的,掠食者與被掠食者共處是不合理的⋯⋯相信我的讀者定有智慧理解,這是一個屬於「故事」的世界。至於現實中我對狩獵文化、棲地意識、開發衝突的想法,我自會在現實世界裡找機會表達。

 

我使用的畫具有沾水筆、水彩、色鉛筆和壓克力與油畫顏料,並且試著讓這一切帶有「可能只畫這一次」的象徵意義。其中一隻筆是曾和我一起搭船環島的畫家王傑送我的,主要勾邊顏料是小莊老師推薦我的品牌Liquitex,紙張我則堅持回去士林夜市旁的「文生美術社」購買。在我年輕時,那是一個既專業又昂貴的所在,它從比較大的空間退縮到小一點的空間,我曾經以為,如果東西是在「美術社」不是在「文具店」買的,就會畫得好一點。

 

這本書一開始的時候,我想以獨立出版的方式運作,因此找了文君合作。文君是很多年以前,我在反國光石化、文林苑都更案認識的。後來她的指導老師邀我協助口考,我記得結束後她跟我說了日後想當繪本編輯的想法,還提到:「老師如果以後你畫了繪本,我能協助編輯嗎?」我當時並沒有想到日後真會畫一本圖畫書,所以「隨口」應允了。但我的壞習慣就是說過的話不容易忘記,因此,十多年後,我傳了訊息給已經擔任過多本繪本編輯的文君,請她擔任這本書的執行編輯,而她也慷慨答應。而在我們的商量下,找到多年以來一直寄送谷口治郎、松本大洋給我的大塊第二編輯室總編輯小毛(林怡君),和郝明義先生碰面。也就是說,這本書的起源來自於小小的初心,編輯過程也來自於另一個小小的初心。

 

除此之外,我還希望這本「書」能更接近我的「心」一點。

 

在線稿完成的時候,我想起邀請我參與另一個計畫的紀錄片工作者黃邦銓和林君昵,我受他們的紀錄片啟發甚多,因此想起或許可以請他們拍攝這個「只會發生一次」的畫畫過程。在幾次討論後,他們邀請了我也認識的法國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加入,最終完成了一部前導影片。在這部影片裡,詩人蔡宛璇創造了巨人語,並且讓她的女兒澎科萌與兒子澎奐希參與配音,邦銓和君昵則使用了16mm的Bolex(Bolex H16 EBM),16mm的柯達彩色負片(Kodak Vision3 200T 7213),造就了這部影片的特殊質感。我們把影片的連結放在這本書的最前面,也許您可以看了影片再打開這本書,也許不用,一切隨您的意。它是一個自由的線頭,也是一個自由的尾巴。

 

而這本書的行銷我把它構想成「出版」與「保育」兩端。我個人認為書作為一種在不同通路販售,品質幾乎一樣的商品,出版社提供不同通路存在著價差,應該在一個合理範圍內。如果通路願意流血賣出庫存,這當然沒問題,但倘若通路回頭要求出版社降低折扣,長期下來就會影響整個產業鏈的健康,出版社的定價會因此調整(作為一個小商人鞋販之子,我們以前最常做的,就是提高定價再打折),通路也會失去多樣性。所以我依然希望出版社能給出合理利潤的定價,然後就所有通路一併不予折扣,如果數年後有庫存問題,才折扣賣出,但這種狀況之下,就不再加印再刷(畢竟物價會波動,一本一直不調整售價的書,利潤會愈來愈不合理)。

 

此外,我總認為,要改變一地的文化,要靠的是多元、多向的助力。花蓮雖然多年來在政治上缺少活力,但許多NGO或NPO團體仍然努力耕耘在地文化。就像《海風酒店》的收尾,失敗的抵抗是常態,但不斷有新的抵抗浪潮出現,就意味著某種新的活力仍在。因此,我把這本書的「初版版稅」全數捐出,因為這既是小說裡角色小鷗的心意,也是這些圖畫的心意、故事的心意。我畫的每一筆都來自花蓮,理所當然應該成為花蓮海灘上一枚固執的卵石。

 

活動我則希望能用「不可取代的經驗」來作為與讀者見面的方式。除了把原稿在獨立書店以及其他可能的空間分散展出外,我會與各位在野外、獨立書店或者畫室,一個名為「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的空間裡相見。詳細的活動辦法,就請讀者參考出版社的網頁了。

 

最後,我得感謝我的家人以及她們的想像力與寬容對我的啟發。除了上面提到的邱承宗、莊永新、阮光民外,還得感謝張東君的意見與引薦,洪致文解答了我對列車型號的疑惑,並且慷慨提供他年少時拍攝的寶貴相片。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秘書長王誠之、生態研究者郭熊(郭彥仁)、生態攝影家白欽源、生態畫家與作家黃瀚嶢、我過去的編輯梁心愉、虹風協助看稿並且給我意見。謝謝大塊文化的支持,和恆成紙業美麗的「春日雪」。

 

這段時間編輯偶爾會告訴我,不必那麼急著完成,可以慢慢來。我想起日前和日本攝影家瀧本幹也對談時,提及是枝裕和在五十歲前,以固定的節奏(大約四年)慢慢磨每一部作品;但在五十歲後,他把這個速度加快了一倍。「因為怕來不及。」瀧本先生這麼說。

 

現實裡的水泥廠在小說裡的「海豐村」已經三十多年了。為了轉型,它在過去的宿舍區附近,蓋了一個名為DAKA的休息站,休息站旁邊有一處名為願景區的場館,裡頭陳述了建廠歷史:他們用漫畫的方式,借用了太魯閣族巨人神話並且把祂改名為塔尼巨人,把水泥廠變身為住著卡赫族的奇異城堡,然後讓改了名的巨人說:「這個工廠是為了要給更多人一個美好的生活,還有快樂的笑聲⋯⋯」而存在的。

 

這是我怕來不及最根本的原因。我怕水泥廠文化挪用後的巨人神話,成為定論。我得畫一個故事來挑戰、抵抗他們的故事,我得畫一個故事來挽回故事。當然還有其他理由:我有下一本小說的構想等待完成,它在呼喚我;我的年紀與精神已經在催促我了,所以不能等;我家裡與周遭的人有太多變故,所以不能等。而花蓮大地震已經一年了,我想在另一個同樣的季節,做一些不同的事。

 

所以我終得以在今年(二〇二四)甜根子草謝掉的季節前完成了大部分的主要圖像,那是一個不是春天不是夏天不是秋天也不是冬天的結束。也許是開始,如果你願意打開這本,不是小說作者,不是散文作者,不是課堂的老師,而是圖畫書作者的我所創作的《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我會感謝你們收容了我的新身分。

 

© 吳明益 Wu Ming-Yi

 

 

 

版稅捐款單位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官網捐款管道|愛心碼 59427 我就是愛鯨)

 

地球公民基金會官網捐款管道|愛心碼 8524 保護 Earth)

 

財團法人臺北動物保育教育基金會社群

 

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官網捐款管道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官網捐款管道

 

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官網捐款管道

 

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官網捐款管道

 

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社群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首刷作者版稅,將全數由出版社代捐給以上八家 NGO 團體,歡迎讀者關注相關議題並提供實際支持。

 

 

 

新書上市

 


 

 

以下贈品只限首刷限量附贈,請儘速於心儀的書店完成購買,避免向隅。


 

【 典藏首刷限量版 】

(請洽詢全台獨立書店)

商品內容: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圖畫故事書

首刷限量〈日震〉短篇小說海報

首刷限量〈如果有人送我一座山〉手寫詩明信片 2 張

*〈日震〉,2025瑞士洛桑國際太陽能雙年展 SOLEIL‧S 邀請吳明益創作的全新短篇小說 ,收錄在 SOLEIL‧S : 12 Fictions Héliotopiques,未曾於台灣以中文發表。

 

 

大宗訂購請洽:

免付費專線:0800 - 006 - 689
服務時間:週一到週五,早上 10:00 ~ 12:00,下午 1:30 ~ 6:00

 

海外訂購請來信客服信箱:

service@locuspublishing.com

 

 

 

【 首刷限量版 】

(請至各大網路書店或實體門市購買)

商品內容: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圖畫故事書
首刷限量〈如果有人送我一座山〉手寫詩明信片 2 張
 

大宗訂購請洽:

免付費專線:0800 - 006 - 689
服務時間:週一到週五,早上 10:00 ~ 12:00,下午 1:30 ~ 6:00

 

海外訂購請來信客服信箱:

service@locuspublishing.com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海風酒店特別書封版 限定套組 
(請於全台各大書店洽詢或購買)

商品內容:

 

《海風酒店》小說(​​新封面版本)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圖畫故事書

〈日震〉短篇小說海報

〈如果有人送我一座山〉限量手寫詩明信片 2 張

*〈日震〉,2025瑞士洛桑國際太陽能雙年展 SOLEIL‧S 邀請吳明益創作的全新短篇小說 ,收錄在 SOLEIL‧S : 12 Fictions Héliotopiques,未曾於台灣以中文發表。

 

大宗訂購請洽:

免付費專線:0800 - 006 - 689
服務時間:週一到週五,早上 10:00 ~ 12:00,下午 1:30 ~ 6:00

 

海外訂購請來信客服信箱:

service@locuspublishing.com

 
 
 
 
 
 

編輯視角

 


 

 

吳文君

 


在《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進入緊鑼密鼓的編輯出版流程時,一天夜裡,我收到一張照片,一隻食蟹獴倒臥在田間,牠原本堅硬而蓬鬆的毛髮被雨水打濕,死亡原因不明。

  

我問怎麼處理?畫家說,「等等我開完會去埋牠。」

 

編輯這本書的過程,我常常覺得畫家的視角有別於「人」,他的畫既能讓我屏住呼吸,又能讓我看見未曾看見的美麗。他筆下的動物活生生的,是有生命的存在,彷彿下一刻就會走進觀看者心裡。

 

他的畫讓我看見甜根子花盛放的季節,飛過高空的青足鷸如何俯瞰河岸;清晨時分,大白鷺如何優雅地步行水間;安靜下來,才能聽見食蟹獴的心聲;像雙尾蛺蝶吸食落葉那樣耐心,才能看見詩。而在「巨人之心」的每一種落葉,都是一種動物的語言。那些樹與山與溪與海,如何無償的成為人類的救贖。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圖畫故事書,有一句話深深打動我,「和牠們一起重新認識世界的時候,小女孩心想,我不是『一個』,樹不是『一棵』,生命不是『一種』。」 

 

繡眼畫眉、白腹秧雞、澤鳧、花嘴鴨,野兔、山豬、黑熊、水鹿、山羌、黃喉貂、穿山甲、白鼻心,林雕、渡邊氏長吻白蠟蟬、莫氏樹蛙、菊池氏細鯽、台灣杉,還有抹香鯨和鵂鶹⋯⋯,都隨著通往和平的火車,帶我們重回那個魔幻時空,那樣的魔幻時空在畫面之內,也在畫面之外。

 

巨人說,「噓噓。妳跟著食蟹獴來到這裡前,噓,那些樹,那些山,那些山泉和溪流,那些動物走出來的路。噓噓。就是我。」 

 

突然覺得,我自己做了十多年的編輯,好像就是為了做這本圖畫故事書似的。

  

我又想起這些日子以來,每天跟畫家討論畫面的感覺、畫面的小小細節,身為圖畫故事書編輯的我,除了理解他、相信他、聽懂他、讀懂他,別無他法,他已化身自然,我也試著成為自然的一部分,或許我們本來就是自然,只是遺忘。 

 

一日書店、一月藝廊、一年巡迴活動

 


 

乾季過去是雨季,遠方過去是遠方

 

吳明益

 
 
《海風酒店》寫到長大之後的小鷗,成了家鄉的導覽員,參與焚化爐的抗爭外,她還成了繪本作家,把她小時候遇見巨人的往事,畫了下來。彼時我就決定,要代替小鷗,把這本圖畫故事書完成。
 
《海風酒店》在2023年中出版,出版後我同時開始畫草圖,直到2024年底完成四十二幅的圖畫,如果臺灣存在著乾雨季的話,那就是從雨季畫到雨季,終究拖延到乾季。而這本書的行銷企劃,則會在颱風季開始。

在我的構想中,這本書的行銷必須是立體的、和讀者接近的、自己有感的。在一次與紀錄片工作者黃邦銓和林君昵合作的會議之後,我把當時的草圖寄給他們兩位,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就這部圖畫故事書,拍一個短片。內容隨意、完全自主。他們完成影片後,又找了聲音藝術家澎葉生,和詩人蔡宛璇合作,行銷的第一個錨點因此得以釘著。

第二部分就是延續我和獨立書店合作的經驗。我跟編輯文君商量許久,最後完成了「一日書店、一月藝廊、一年巡迴」的計畫。簡單地說,就是在北、中、南、東各徵求四家書店,展出書裡的「四話」,大致以一個月為度。在這一個月中,我會找一天,在這些書店裡,暫時性地開設一家叫做「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的「書店中的書店」。這一天,我會帶著原稿(如果書店決定展出複製稿),至少停留六小時,在那間書店裡賣自己的書,和讀者討論、談天,並且有一個小時的「故事時間」(不一定要有,端看書店的需求)。除此之外,我也會在剩下的三季,陸續在不同書店進行名為「說故事挽救一個巨人」的計畫,報名的辦法,就請參考下方。

第三部分則是踏查,也許能和一些讀者,站在土地上,站在海風下。

關於臺灣的書市狀況,我自己有自己的看法,也想按自己的想法來做。這本圖畫故事書,依舊是全通路不折扣,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要感謝大塊文化協助協調經銷商與通路。在成書過程中,我們尋找可能降低售價的方法,期望不折扣的精神接近「名符其實」,而不是從讀者身上獲取更多利潤。

我當然也知道書市長期處於乾季,雨季苦盼不來。

幾個月前,丹麥詩人勞淑珍(Sidse Laugesen)來臺灣時,除了帶她去幾間台北跟花蓮的書店外,還一定要我帶她到花蓮的溪谷尋找蝴蝶,因為她正在翻譯《迷蝶誌》,她說感覺一定要看到我筆下的一些蝶種和景觀,才能完成這個她進行許久的工作。(事實上,上週她真的完成了。)

由於花蓮大地震後各地山況並不穩定,我只好忐忑地帶她去三棧溪谷走一小段路。由於地震後落石堵塞,水流看起來特別虛弱,她好像問了現在是乾季嗎?我說臺灣東部並沒有明顯的乾濕季,這附近常常早上晴空朗朗,下午就下起雨來。「早上乾季,下午雨季」,我在心底想,這可以做為一首詩的標題呢。

我多希望世事真的是循環可預測的:乾季過後是雨季,雨季過後是乾季,只要撐一下,雨季終究會來。但現實中,雨季是有可能久盼不來,或來了不走的。

我們走著走著,離出海口漸漸遠了,Sidse 說,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風景。是的,乾季過後不一定是雨季,但走向遠方之後,肯定是更遠的地方,只要足夠遠,多少會看見自己從來沒有看過的風景與物事。

這是創作一本我不擅長的圖畫故事書的緣故,也是這本書進行這樣折磨自己的行銷活動的緣故。

因此我想邀請你(書店、某些難以定義的空間,以及讀者),陪我走這麼一段,然後就像李格弟(夏宇)寫的那句歌詞「原來的歸原來,往後的歸往後」。我會繼續往下一個已經開始的小說計畫走,走進那些「我回憶中的群山」。
 

 

活動資訊

 

 

 

一日書店、一月藝廊
「繪本原稿複製畫」將於店內展示 3 週,其中一日,作者會親自攜帶原稿至書店擔任自己作品的銷售與解說員,並於書店停留至少 6 至 8 小時,與讀者討論、交流、簽書,其中 1 個小時進行一場「故事時間」。

 

 

 

北部

 

【一月藝廊】畫作及展覽地點資訊

(6/9~6/30)

【一日書店】

活動日期

第一話|一片一頁|新北市三峽區信義街27號2樓

6/21

第二話|瓦當人文書屋|新竹縣竹東鎮大林路104號

6/13

第三話|小小書房|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

6/15

第四話|無論如河書店|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5巷26號2F

6/14

*營業時間及活動報名方式敬請洽詢以上地點

 

中部

【一月藝廊】畫作及展覽地點資訊

7/7~7/28

【一日書店】

活動日期

第一話|南庄友書店|苗栗縣南庄鄉西村中山路144號2樓

07/12

第二話|SusuBooks|彰化縣社頭鄉中山路一段719號一樓

07/19

第三話|野人讀冊店|台中市大甲區大智街10號

07/05

第四話|日榮本屋|苗栗縣苗栗市中山路129號

07/11

*營業時間及活動報名方式敬請洽詢以上地點

 

南部

 

【一月藝廊】畫作及展覽地點資訊

8/4~8/25

【一日書店】

活動日期

第一話|等閑書房|高雄市苓雅區福壽街136號

8/05

第二話|心傳租書社|屏東縣內埔鄉龍泉村原勝路105號

8/12

第三話|三餘書店|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二路214號

8/20

第四話|版本書店|台南市北區開元路148巷33弄9號

8/19

*營業時間及活動報名方式敬請洽詢以上地點

 

東部

【一月藝廊】畫作及展覽地點資訊

(9/1~9/22

【一日書店】

活動日期

第一話|城鄉潮間帶書店|宜蘭縣宜蘭市民權新路37號

9/13

第二話|孩好書屋|花蓮縣花蓮市中山路71號

9/22

第三話|樂見里8號閱覽室|花蓮縣花蓮市中華路144號

(花蓮文創園區第8棟)

9/02

第四話|豐盛書店|花蓮縣壽豐鄉光榮村中山路七段86-1號

9/08

*營業時間及活動報名方式敬請洽詢以上地點

 
 

 

 

 

說故事挽救一個巨人
作者將前往書店舉辦一場以新書為題的分享會,並進行簽書活動。


北部|2025 年 10 月

• 或者書店|新竹縣竹北市文興路一段123號
• 欒樹下書房|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24號

​中部|2025 年 11 月

• 南方書店|彰化縣彰化市三民路9-1號
• 幽谷書屋|苗栗縣通霄鎮平元里平新一路93號

南部|2025 年 12 月

• 泰美親子圖書館|屏東縣竹田鄉履豐村豐振路2-1號
• 南渡策室X無有為書店|台南市東區崇信街53號

東部|2026 年 1 月

• 向予書苑|宜蘭市縣政一街5號
• 鯨魚老師的自然書房|台東市更生路699號1樓

 

 

衷心感謝 98 家空間踴躍報名
歡迎讀者前往交流或洽詢吳明益老師的新作

 

▋北部區域

見書店|基隆市仁二路236號1樓
小獸書屋|基隆市仁愛區仁三路11-9號2樓
情人湖敲山生(山獸書屋)|基隆市安樂區基金一路208巷19號
café clay 就日|基隆市孝二路93巷1號3樓

王大閎書軒 DH Café|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恬野書|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32號
聯經書房 上海書店|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94號1樓 B1
欒樹下書房|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24號
現流冊店|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二段70巷15號1樓
基地書店|台北市大同區華陰街38號1樓
一間書店|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138巷3弄11號
郭怡美書店|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29號
本屋書店|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98號2樓1進
奎府聚書店|台北市大同區赤峰街41巷5號1樓
飛地書店|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 170-2 號
永樂座X底加書店|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24巷13號B1
紀州庵文學森林|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繪本之森書店 |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中3A館1F-4)
有河書店|台北市北投區東華街二段380號1樓
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逃逸線書室|新北市三重區中央南路45巷3號1樓
無論如河書店|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5巷26號2F
小小書房|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
綠書店|新北市永和區中正路151巷8弄18號1樓
楫文社|新北市永和區秀合里林森路112巷9弄1號1樓
爬上坡·好書室|新北市淡水區重建街60號1樓
一片一頁|新北市三峽區信義街27號2樓
非書店|新北市瑞芳區明里路83號
流域書店@北勢溪|新北市坪林區水柳腳35號
有春商行|新北市五股區工商路148號-2

首頁讀書館|桃園77藝文町日式宿舍(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77巷5號)
毛怪和朋友們童書工作室|桃園市桃園區中和街11號
小兔子書坊|桃園市平鎮區民族路二段193巷15弄61號
苔蘚視角|桃園市平鎮區金陵路280號
晴耕雨讀小書院|桃園市龍潭區福龍路二段169巷181弄30衖90號
焙思書房|桃園市龜山區興華五街53號

筆耕小書店|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一段485巷6弄8號
江山藝改所|新竹市東區興達街1號
企鵝不捨小書房|新竹市中華路一段109號2樓
TSUTAYA BOOKSTORE 新竹湳雅店|新竹市北區大雅路88號B1
或者書店|新竹縣竹北市文興路一段123號
藍鵲書房|新竹縣北埔鄉中正路76號
瓦當人文書屋|新竹縣竹東鎮大林路104號


▋中部區域

日榮本屋|苗栗縣苗栗市中山路129號
南庄友書店|苗栗縣南庄鄉西村中山路144號2樓
幽谷書屋|苗栗縣通霄鎮平元里平新一路93號
苑裡掀海風|掀冊店|苗栗縣苑裡鎮新興路35巷22弄32號

一本書店|台中市東區自由路四段 479號
巷子裡的魚|台中市西區美村路一段576巷4號1樓
實心𥚃(生活什物店)|台中市南屯區大容東街10巷12號
回甘 Aftertaste|台中市南屯區干城街136號
野人讀冊店|台中市大甲區大智街10號
邊譜|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三段408號

南方書店|彰化縣彰化市三民路9-1號
SusuBooks|彰化縣社頭鄉中山路一段719號一樓
有冊店|彰化縣北斗鎮光復路100號
OASES|雲林縣斗六市民生南路6號3樓
田納西書店|雲林縣斗六市民生南路6號2樓


▋南部區域

勇氣書房|嘉義市中山路616號k棟2樓
仁偉書局|嘉義縣民雄鄉建國路三段177號

南渡策室X無有為書店|台南市東區崇信街53號
索卡藝術離塵空間|台南市東區府東街21巷2號
鹿耳晚晚早餐|台南市東區林森路1段153巷19號1樓
南南本屋|台南市中西區武聖路69巷85弄13號
沙鷗書屋|台南市中西區青年路132巷11號
台南政大書城|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B1
版本書店|台南市北區開元路148巷33弄9號
曬書店|台南市新營區中山路93-2號

等閑書房|高雄市苓雅區福壽街136號
小樹的家繪本咖啡館|高雄市苓雅區林南街16號
三餘書店|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二路214號
書眷味Books&Cafe|高雄市鳳山區黃埔新村東二巷88號
日閱書局|高雄市鼓山區登山街28號
哈瑪星系X高雄原愛國婦人會館|高雄市鼓山區登山街28號
旗津tha̍k冊|高雄市旗津區北汕尾巷6號

永勝5號|屏東縣屏東市永勝巷5號
心傳租書社|屏東縣內埔鄉龍泉村原勝路105號
泰美親子圖書館|屏東縣竹田鄉履豐村豐振路2-1號
小沐屋書店|屏東縣潮州鎮建基路73號
臺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屏東縣潮州鎮光澤巷16號
共下咖啡|屏東縣新埤鄉新埤村新華路47號
紅氣球書屋|屏東縣恆春鎮北門路110巷86號


▋東部區域

城鄉潮間帶書店|宜蘭縣宜蘭市民權新路37號
向予書苑|宜蘭縣宜蘭市縣政一街5號
OASIS BOOKS|宜蘭縣宜蘭市碧霞街44號
嶼伴書間工作室|宜蘭縣壯圍鄉大福路二段335號2樓
偏心書店/75LAB空間實驗室|宜蘭縣頭城鎮沙成路85號/頭城鎮和平街75號

雨樵懶人書店|花蓮縣花蓮市光復街130號2樓
孩好書屋|花蓮縣花蓮市中山路71號
時光書店|花蓮縣花蓮市建國路8號
樂見里8號閱覽室|花蓮縣花蓮市中華路144號(花蓮文創園區第8棟)
豐盛書店|花蓮縣壽豐鄉光榮村中山路七段86-1號

晃晃二手書店|台東縣台東市漢陽南路139-1號
鯨魚老師的自然書房|台東縣台東市更生路699號1樓
檔案室裡的小村閱讀|台東縣台東市中興路二段191號(台東糖廠內)
自心書房(進駐於生地)|台東縣池上鄉大坡村4鄰北溪7號
地下書店|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112號B1
書粥|台東縣長濱鄉長濱村219-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