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於老年的歷史書,也是一本花費許多時間並參閱許多書籍及參考文獻後得到的心血結晶。作者希望經由美國經驗來協助我們定義與再造老年。
我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得到許多收穫,也不免想起從醫路上所見所聞。
因為長年陪伴高齡長者處理醫療以及生活問題,我會說:「長期照顧是一面照妖鏡,照映出我們和家人間如何相處,而這些都會為將來的照顧品質以及家人對待彼此的心態建立基礎。」這段話聽起來已經很艱難,但這還只談到家庭內,若再擴及家門外的社會,更是難上加難。
那麼人與社會的關係會以怎樣的方式呈現呢? 這書中這樣說:「思考老年就是思考未來。老年,將會是一個人未來的經歷。」
我非常同意,特別是從單身的高齡者,或是高齡的極輕度失智症患者身上,我們往往能看到長者在社會生存時遭遇的困境。
例如近期一位80多歲的獨居長輩來看診,他沒有自己的房產,到晚年時陡然收到長期租屋的房東不續租的通知,他尋求其他民間租屋都被拒絕,坦白說房東是怕租給高齡者發生意外,想改租社會住宅,政府單位說長輩名下有房,資格不符。
長輩堅持自己沒有房子,調查後發現其實他所有的是和手足共同持分,那個住所都是對方使用,他僅有名義上的分,兩人間也因長年分離早斷了聯繫
政策是這樣訂,但長輩無處可住也是事實,萬分挫折下他和承辦人員吵到叫警察來,也因此輾轉被送到醫院入住精神科病房,由我來看診。
對長輩來說,他不是沒錢,只是想找個可以租下來的地方卻搞到被送住院;對我來說,要讓他安享晚年也不是用藥就可以解決的。無奈下我打電話詢問相關人員,沒想到對方也很無奈:「醫師啊,其實,長輩有一點失智,但是表達力還挺好的,因為理解力出了一點狀況,又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有點難溝通。他是因在溝通過程中打警察才被強制就醫的,但是,在他的腦海裡,似乎會編撰出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這個老人的現在,可能就是你我的未來。
被說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老人,因為情緒控制困難而被帶去警察局或精神科病房強制住院,誰能保證這樣的困境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還只是住房需求,除此之外還有更多其他生活需求,世界變動快速,社會壓力龐雜,難道老年人都能處理嗎?
所以,不論是單身的、或是已婚有子女的,我們都該思考如何為自己的老年做準備,例如建立能互相照顧的關係,把自己期待的照護需求詳細敘明,讓家人間都互相了解,最好朋友或是鄰居也都能了解一二,畢竟在少子女化的狀態下,將來為我們順路買藥的,以及打電話緊急送醫的,很可能都是鄰居和老友了。
當然人不可能獨立於社會外生存,所以我們也要思考社會網絡為大家的老年做了哪些準備,諸如醫療、長照、住宅、安全體系等社會網絡有哪些資源又有那些限制,早一分準備就早一分安心。閱讀這本書其實也是提早準備的一部份,藉由美國的經驗,讓我們提早思考與做出應變。
我就很欣賞書中寫到年長者產生思維改變這點。書裡說到「以前變老一點都不好玩,因為都圍繞著宗教、社交與服務。現在變老卻充滿樂趣,因為現在圍繞著探索、健身與愉悅。」
眼下台灣大部分年長者還只是把晚年圍繞在宗教、私人社交,頂多是到做些社會服務的程度,鮮少有勇於開發樂趣、出外冒險,積極探索與實踐生命意義的年長者。
我診間曾來過一位喪偶後再戀愛又失戀的奶奶,子女們反對這場黃昏之戀,沒了愛情的奶奶頓失生命樂趣。其中牽涉到諸多倫理議題,而我從中領悟如何戀愛後能和平分手是該好好學習的一門課程,特別是該自年輕起就好好修的一門課,奶奶和子女們都因為沒有先學好,導致在晚年處理時不知如何面對。
我相信要有黃金老年,就要先有黃金中年、黃金青年以及黃金童年。在每一個前期的生命階段,我們都要先認真面對和處理當時遭遇的生命議題,並為下一階段提早思考,這本書正可為我們思考時提供助力。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馮冠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