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從小就喜歡讀詩、背詩,從事古典詩詞的教學工作也已經七十年了。這本不是出於追求學問知識的用心,而是出於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在這一份感發生命中,蓄積了古代偉大之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所以中國傳統一直有「詩教」之說。
其實我的一生經歷了很多苦難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來,我卻一直保持著樂觀、平靜的態度,這與我熱愛古典詩詞實在有很大的關係。現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為被一時短淺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認識詩詞可以提升人之心靈品質的功能,這自然是一件極為遺憾的事。如何將這遺憾的事加以彌補,這原是我多年來的一大願望,也是我決意回國教書,而且在講授詩詞時特別重視詩歌中感發之作用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這本《給孩子的古詩詞》,共收錄作品二一八首,其中包括一七七首詩和四十一首詞,唯一的編選原則就是要適合孩子閱讀的興趣和能力。對於只以刻畫工巧取勝者不予選錄,超出孩子認知水準者亦不選錄,所選諸詩對時代、作家、體裁等數量之比例也沒有限制。我因為年老事忙往往精力不濟,感謝張靜,她為此書傾注了大量的心力。
曾有人問我:中國古典詩詞會滅亡嗎?我以為不會。中國古人作詩,是帶著身世經歷、生活體驗,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寫的;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了出來,千百年後再讀其作品,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所以說,中國古典詩詞絕對不會滅亡。因為,只要是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就一定能夠讀出詩詞中所蘊含的真誠的、充滿興發感動之力的生命,這種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導言
¬¬當前我們的國語有四個聲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比如我們說ㄏㄠ這個聲音,第一聲念「蒿」,第二聲念「豪」,第三聲念「好」,第四聲念「耗」。大家注意到這四個聲調在念讀時有什麼不同了嗎?原來第一和第二兩個聲調,讀起來都比較平緩,可以拖長;第三聲的聲調讀起來好像中間拐了個彎,有一個轉折,不大容易拖長;而第四聲的聲調讀起來則好像是一直向下沉下去的感覺,也不大容易拖長。於是我們聰明的祖先就將這四個聲調分成了兩組:一聲、二聲為「平聲」,三聲、四聲為「仄聲」。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很多古代的讀音,跟現在所讀的聲音已經不完全一樣了。
中國古代有些字是入聲字,也屬於仄聲。入聲字是指在字尾有p、t̚ 、k̚的收尾,現在的國語已沒有這個發音,有時就把入聲字改讀成平聲了。我們在讀誦或吟詠時,就會有不合聲調的情形。因此當我們誦讀或吟詠古詩時,若遇到了被國語讀為平聲的入聲字時,一定要特別注意,不要把它們讀為平聲,而要把它們儘量讀作仄聲,這樣才合乎我們古詩的聲調。
「平上去入」四聲包括很多個韻。每個韻都有一個標目,比如一東、二冬、三江、四支……其中,東韻指的是「東」、「紅」、「中」等字,都在一個韻,這一部韻裡的第一個字是「東」。一首詩所押的韻如果是平聲,就稱之為平聲韻。
中國地理面積廣大,每一個省市常常都有本地的方言,而在過去的科舉考試制度中,考中了的士子都要到北京做官,各地方的人南腔北調,不易溝通,因此形成了一種方便人們交流的普通話(Mandarin),即官話。
但是,古代的詩人發現,我們如果把一句詩的每個字都寫成相同的一個聲調,像「西溪雞齊啼」、「後牖有朽柳」,這樣讀起來既不順口又不好聽。於是他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要把平聲和仄聲間隔著來配合運用,那樣才會好聽。所以中國的古詩在聲音上是有格律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如果用現在的國語發音來讀,有些格律便不對了。不按照古人的聲律讀,就破壞了整首詩美感的特質,而且用國語讀,讀來讀去依然是不會作詩的,一定要按照詩歌的格律來背誦、吟唱,才能夠真正掌握詩歌的情意,伴隨的聲音,結合出來的那一份感動。所以要是讀中國的舊詩,就不能平板地讀,而是要按照舊詩的平仄讀,而且要學會吟誦,當吟誦得很多很熟的時候,出口就是合乎平仄的句子,很容易就學會了作詩。這些都是讀古代詩詞時需要注意的。
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古詩十九首》為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昭明文選》而成。
《古詩十九首》的創作年代在漢朝,這時,詩句從四個字變成五個字了。這是因為,如果總是以四個字為一句,節奏就成了二二二二,比較死板,於是,中國詩歌的體裁就從二二的節奏發展成了二三的節奏,中間有了一個小小的變化。《古詩十九首》流傳下來,作者是誰一直眾說紛紜,《昭明文選》中就沒有寫作者的名字,只知道是創作於東漢末年並流傳眾口的十九首五言詩。
陶淵明
飲酒二十首【其四】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陶淵明(三五二或三六四─四二七),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自號五柳先生,晉、宋間詩人、散文家。
陶淵明寫的《飲酒》詩一共有二十首,這是其中第四首。陶淵明生在東晉那樣一個危亂的時代,他的內心有很多悲哀和感慨,不能夠明白地說出來,於是寫了二十首飲酒詩。詩的題目叫「飲酒」,但詩裡所寫並不是飲酒的事,而是他在飲酒的時候,心裡的一些思想、一些感情。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是八句五言的律詩。五言律詩中,第三句跟第四句是應該對句的,第五句跟第六句也是應該對句的,也就是說,五言律詩除了有平仄的聲調的講求,另外還有對偶的講求,這是我們中國語言文字的特色,只有我們中國的語言文字有對偶,別的國族的語言文字是沒有對偶的。因為在中文裡,「天」是一個字,「地」是一個字;「花」是一個字,「草」也是一個字─都是獨體、單音才可以對。換作英文,flowers(花)的音節很長,而moon(月亮)卻只有很短的一個音節,所以不能對起來。
對偶是中國語言的特色,也成為了中國詩歌的特色,因此律詩中才有對句。這首五言律詩,甚至從開頭兩句就有對偶:「三秦」對「五津」。
李煜
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煜(九三七─九七八),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南唐詞人。
某一種文體的興起與時代有著很密切的關係。杜甫之所以寫出那麼了不起的詩,是他以集大成的天才,生在了可以集大成的時代,那時,經過南北分裂,中國迎來了唐朝的大統一,這才有了杜甫詩歌的出現。因此,一種文體出現以後,有沒有一個能夠把這種文體使用得最好的天才出現,是非常重要的。詞本來是配合當時流行的音樂寫的歌詞,敦煌曲子是當時一些商人寫的曲子詞,有很多錯字、別字,非常粗淺。可是,這種本來很通俗的調子,遭遇了一個時代。王國維說「天以百凶成就一詞人」,意思是,上天用一百種不幸的命運,才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詞人。尤其是詞這個體式,有著幽微隱曲的特點。詩和詞的一個基本差別在於,詩是語言的節奏,詞是音樂的節奏。詩以文字的節奏為節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而詞是以音樂為節奏,於是本來非常理性化的形式,就增加了很多婉曲的、長短不齊的變化。詞這種體式,從敦煌曲子流行起來以後,緊接著就是晚唐、五代,而這一亂世,便造就了幾個傑出的詞人,包括南唐的中主(李璟)、後主(李煜),以及馮正中(馮延巳),還有西蜀的韋莊。這些詞人以他們的不幸,使這種新的歌曲形式有了極大的發展,其中包容了很多詩中不能包容的情意。王國維說詞「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詞裡面沒有像「歌行」這類篇幅非常長的作品,但詞所有的長短不齊的句式,造成了另一種特殊的美感。
李後主的這首《相見歡》,是他在亡國以後寫的。國破家亡成就了這樣一個詞人。這首詞的聲音跟感情、內容配合得非常好。
「林花謝了春紅」,詞本是一種俗曲的曲調,不用像《詩經》寫得那麼文雅,可以有口語化的表達。「謝了」兩個字,雖是白話,卻寫得如此悲哀、沉痛,表達了一種很直接的感情。什麼謝了?是春天最美好的季節中,最美麗的紅色的花朵謝了!
「太匆匆」,才看到花開,就看到花落,真是「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花落了,是因為它剛開放就要經受外面的風吹雨打。無論詩詞還是韻文,凡是「朝」「暮」對舉,都不是單指一方面,不是說早晨只有寒雨,晚上只有風,而是朝朝晚晚,雨雨風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紅色的花朵上有雨點,像女人的胭脂臉上有淚痕,這麼美麗的帶雨的花,像含著眼淚在看你,你怎麼忍心不珍重這一刻的時間,不為它再喝一杯酒呢?今天若不為它喝一杯酒,明天就沒有這花了,而且從此以後宇宙間永遠沒有這花了,因為就算明年花再開,亦不是今年的花朵了。詞的上闋和下闋之間常常有一個停頓,這是音樂的節奏,一闋就是一個音樂的停止。從上闋到下闋,從「春紅」「寒雨」「晚來風」,到「胭脂淚」,一下子從花的生命的短暫,過渡到人生的美好的短暫。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最後接出這句話,而這一個長句不是李後主自由選擇的,是這個詞的調子,這個音樂,到了這裡就該是這麼長的句子。長句的節奏跟感情配合得非常好,由花到人,這麼短暫、美好的生命就消逝了。李後主雖然是亡國的君主,但確實是一個天才的詞人,感情的那種真摯、奔放、自然,真是不假雕飾,脫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