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作家專區
電子書
Locus International
近期活動
遊樂場
講座及記者會消息
社群
大塊部落
大塊好朋友部落
會員服務
我的帳戶
大塊服務台
關於大塊
about locus
與大塊連絡
投稿給大塊
不分類搜尋
依書名搜尋
搜尋作者
搜尋ISBN
搜尋條碼
搜尋出版社
依出版日期搜尋
‧
依出版日期搜尋的格式為:yyyy-MM (如:2012-09)
(只須填至月份)
書目
touch系列
mark系列
smile系列
catch系列
from系列
to系列
R系列
MYTH系列
care系列
spot系列
幾米作品系列
image3
蔡志忠作品系列
大辣出版
網路與書
小異出版
茵山外
walk系列
COMICS系列
經典3.0
經典少年遊
蔡穎卿作品系列
葉嘉瑩作品系列
劉君祖的易經世界
林佩芬作品系列
舒國治作品系列
tone系列
home系列
ACG系列
KODIKO系列
領導者的眼界
站在巨人肩上
交換日記 family
天才班系列
總類
讀書法
私家藏書
現代論叢
各國論叢
哲學類
思想;學術
中國哲學
西洋哲學
心理學
倫理學
宗教類
佛教
道教
基督教
神話
術數
通靈術;心靈術
異象奇聞;奇蹟
科學類
科學類
天文學
物理學
動物學
人類學
應用科學類
醫藥
家政
農業
工程
商業
經營學
社會科學類
教育
社會學
經濟
財政
政治
軍事
史地
中國地方志
世界史地;傳記
世界史地
亞洲史地
歐洲史地
傳記
文學;新聞學
語言學
文學
繪畫;書法
中國各種文學
散文;隨筆;日記
函牘及雜著
小說
中國兒童文學
東方文學
英國文學
美國文學
德國文學
法國文學
義大利文學
西班牙文學
其他各國文學
俄國文學
北歐各國文學
中歐各國文學
東歐各國文學
美洲各國文學
大洋洲各國文學
新聞學
藝術類
藝術類
繪本
音樂
建築藝術
繪畫;書法
大辣comic
大辣SKETCH
攝影;電腦藝術
應用美術
技藝
戲劇
遊藝及休閒活動
優惠套書與週邊
優惠套書
周邊商品
外版書
全佛文化
尋找那本神奇的書
|
與六位中學生談閱讀,以及少年人的新世界
[
6111NP026
]
作者:
郝明義
13*18 cm
212頁
平裝
ISBN:
978-986-684-183-5
CIP:
019.1.1050
978-986-684-183-5
初版日期:
2017年02月07日
此商品可7-11取貨付款
定價: NT$
260
| 會員價:
NT$
221
關於出貨時間以及運費請看這邊
內容簡介
目錄
書摘
填寫讀者回函∕發表書評
瀏覽書評
找到那本可以讓我們人生產生神奇變化的書。
特別為中學生而寫,鼓勵少年人追尋新世界的無限可能。
《尋找那本神奇的書》有三個特別焦點。第一,探討網路時代為什麼還要「讀書」,閱讀紙本書到底有什麼好處;第二,為什麼需要尋找一本可以讓我們生命層次提高的書,以及可能的方法;第三,整本書以中學階段的少年為對象,說明如何透過閱讀觀念與方法的改變,來打破考試教育形成的桎梏,在網路時代開創「英雄出少年」的新世界。
郝明義在二○○七年出版《越讀者》,引起很多迴響。在這本書裡,郝明義很廣泛地探討了網路時代如何跨越多種媒體、感官、領域的閱讀,目標讀者涵蓋所有對閱讀感興趣的人。
《越讀者》出版後十年之間,郝明義有機會去一些中學校園演講,也收到許多中學生讀者的回饋,因此逐漸開始思考如何有一個版本更聚焦在中學生身上,專門談中學階段閱讀需要注意的事情。
《尋找那本神奇的書》的前言,以一些拆地雷及發明拆地雷方法的少年故事為開始。郝明義說他認為,「台灣的少年面臨一個看來沒有地雷那麼致命,但是影響十分嚴重的課題,那就是在中學階段被考試教育破壞的閱讀。如同身體發育在這個階段最需要豐富而均衡的飲食,少年人的心智也是。但實際我們在這個階段的閱讀,不但在考試的壓力之下是貧瘠的,並且閱讀的胃口和習慣都遭到破壞而產生後遺症。」
在郝明義的分析下,可以看到「標準答案、標準的讀書方法、標準的升學路程」如何形成環環相扣的監獄,對中學階段的少年產生洗腦的影響。書中有一章「拒絕離開監獄的少年」,談他目睹一個建中的高材生也深受其害的衝擊。
《尋找那本神奇的書》共分三個部份。
第一部「為什麼網路時代還要讀書」。從網路時代已經十分便利、有趣、符合時代趨勢的多種閱讀可能,來對比為什麼我們還需要「讀書」,讀紙本書,尤其以文字為主要內容的紙本書。
郝明義說明了他認為紙本書的閱讀為什麼相當於一種「黑夜」,並且解釋了黑夜可以帶給我們的「五加一力」。
第二部「從頭培養閱讀的胃口」。探討現階段中學教育對閱讀習慣的破壞性影響。考試如何破壞閱讀的胃口,以致於日後產生「聞書色變」的後遺症。所以這個部份集中一些基本的焦點,來談如何培養閱讀的胃口。
其中,郝明義認為最關鍵的在於認知閱讀的飲食分類,以及閱讀不同的書需要不同的速度。要掌握到閱讀需要不同的速度,才方便創造出閱讀的時間。
第三部「尋找那本神奇的書」。閱讀有種種益處,但是如果沒法讓一件事情發生的話,那再多的益處也有遺憾。那件事情就是:讀到一本神奇的書,讓自己的人生在拿起那本書和放下那本書之間,產生根本的改變。要讓這件事情發生,有機緣,難以操之在己的地方,但也有自己可以努力練習的地方。
書的最後,有一篇「結語:少年人的新世界」。網路時代全球都在「英雄出少年」,但是台灣的少年卻被拘禁在考試教育所形成的監獄裡。這是一連串講究「標準」過程的魔咒。郝明義談少年人可以採取兩個行動來打破這個魔咒,透過對閱讀的重新認知與使用,對自己的人生有新的認知與提升。
《尋找那本神奇的書》是寫給中學階段少年的書,也是寫給他們家長的書。
郝明義(REX HOW)
1956年出生於韓國。1978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出版業工作。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之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1988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2001年創立Net and Books。2010年創立ChineseCUBES中文妙方。其所發想的中文妙方產品榮獲2013年德國iF 設計大獎的傳達設計獎(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3)。
現任大塊文化、Net and Books,與ChineseCUBES董事長。
著有:《工作DNA》(增訂三卷)、《故事》、《那一百零八天》、《他們說》、《越讀者》、《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大航海時刻》。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2001太空漫遊》。
個人網站:rexhow.com
facebook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rexhow.dna
前言
第一部 為什麼網路時代還要讀書
1 不需要讀書的理由之一:每個人都是荷馬
2 不需要讀書的理由之二:笛卡兒說不清楚的心臟
3 不需要讀書的理由之三:COSCUP
4 需要讀書的理由:當閱讀是一個黑夜
5 黑夜的五加一力
第二部 從頭培養閱讀的胃口
6 兩種閱讀曲線
7 被破壞的閱讀胃口
8 恢復胃口的第一步:知道飲食的分類
9 恢復胃口的第二步:掌握閱讀的速度
10 創造閱讀的時間
11 怎樣閱讀一本書
12 怎樣算是讀懂一本書
13 如何使用實體書店和網路書店
第三部 尋找那本神奇的書
14 拒絕離開監獄的少年
15 因為失戀而提升的人生:朱邦復的故事
16 因為秉燭夜談而提升的人生:辜鴻銘的故事
17 因為閱讀一本書而提升的人生:甘地的故事
18 怎樣尋找那本神奇的書
結語:少年人的新世界
附錄一:與夢想有關的五十本書
附錄二:六類二十八種閱讀的獵人
〈前言〉
二○一七年元月,台北上演一部電影《拆彈少年》(Land of Mine)。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擔心盟軍在丹麥登陸,所以埋了兩百多萬枚地雷。戰後,盟軍要德國戰俘負責清理這些地雷。這部電影講的是一些十來歲的德國少年戰俘,如何徒手清理一觸即發的地雷,並和督導的丹麥長官之間發生的故事。
同一時間,有一則外電。印度一名十四歲男孩札拉(Harshwardhan Zala),因為設計出一架可以幫助偵察和掃除戰場地雷的無人機,所以印度政府跟他簽了一個五千萬盧比(新台幣近兩千五百萬元)的合約,資助他繼續探索商業化的可能性。
地雷,隨著各種戰爭的持續,一路擴散成今天涵蓋七十餘國,總數多達一億餘枚。根據聯合國統計,每二十二分鐘就有一人死於或傷於地雷,所以札拉的發明很有價值。
地雷這個對人類和平與安全構成重大威脅的課題,因為一個少年而加大解決的可能,讓我很受鼓舞。
◎
我一直認為,台灣的少年面臨一個看來沒有地雷那麼致命,但是影響十分嚴重的課題,那就是在中學階段被考試教育破壞的閱讀。
如同身體發育在這個階段最需要豐富而均衡的飲食,少年人的心智也是。但實際上我們在這個階段的閱讀,不但在考試的壓力之下是貧瘠的,並且閱讀的胃口和習慣都遭到破壞而產生後遺症。
網路時代來臨,本來應該是人類前所未有,可以兼顧紙本與數位、文字與多媒體、靜態與動態閱讀的大好機會,但是在台灣,許多中學生因為父母的疑懼,一方面享受不到網路時代應有的開放學習和閱讀樂趣,一方面又被要求只能吞嚥教科書與參考書所代表的紙本書的枯燥與苦澀。
其結果,就是如一位同學曾經告訴我的:
在升學主義的巨浪中載浮載沉的難民,抱著的只有讀書這塊浮木。但若能踏上陸地,誰也不願再帶著這累贅。
雖然大家都明白在下次大浪來時一樣得緊攀它,但沒有人會想在呼吸自由空氣的時候,觸碰那被考試浸得腐朽的木頭。(楊賀鈞/文華高中)
讀書,在考試教育的中學階段被腐木化,因而太多人聞書色變。
這些影響不只發生在中學階段,還會持續到大學及其後。有人可能要多年之後才願意再嘗試碰觸閱讀書籍的機會。有人根本在大學畢業之後就再也不要聽到讀書這件事了。
十年前,我寫了《越讀者》,很廣泛地探討了網路時代的閱讀議題。有和中學生相關的,更多其外的。
《越讀者》出版之後,我有機會去一些中學校園演講,也收到許多中學生讀者的回饋,因此逐漸開始思考是否應該有一個版本更聚焦地只以中學生為對象,專門談中學階段閱讀需要注意的事情。
二○一六年,我參加的一集電視節目邀請了四所中學學生談《越讀者》,其後,我找了個機會向其中六位同學請教他們的意見,也更確認了想寫這本書的念頭。
《尋找那本神奇的書》就是我綜合多年來注意到和中學生閱讀相關的議題,對這六位同學以及所有和我聯絡過的中學生的回答。
這本書和《越讀者》的相同點,都在於探討網路時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閱讀這件事。
不同點則在於:
《越讀者》的目標讀者包含成年人與學生,所有對閱讀這個議題感興趣的人。《尋找那本神奇的書》則只針對中學階段的學生。因為中學生有值得特別提醒的閱讀議題,聚焦在他們身上,可以讓這些議題更清楚。
《越讀者》涵蓋多種媒體、感官、領域的閱讀。今天網路和數位閱讀的便利,已經不需要特別強調也可以為大家所體會,所以《尋找那本神奇的書》特別聚焦在為什麼今天要格外注意紙本書和文字閱讀的價值上。
《越讀者》探討的主要是閱讀本身許多不同的樂趣和方法,與個人相關的知識架構。《尋找那本神奇的書》則聚焦在中學階段一些基礎的閱讀觀念和方法,此外,更希望說明閱讀與人生,以及與夢想的關聯。
書名之所以定為《尋找那本神奇的書》,就是因為相信閱讀是提升我們人生層次,發現並實踐夢想最方便的一條路,並且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找到一本讓自己人生產生神奇變化的書。
全書分三個部份。
第一部「為什麼網路時代還要讀書」。希望從網路時代已經十分便利、有趣、符合時代趨勢的多種閱讀可能,來對比為什麼我們還需要「讀書」,讀紙本書,尤其以文字為主要內容的紙本書。
第二部「從頭培養閱讀的胃口」。現階段中學教育對閱讀習慣的培養,有些破壞性的影響。最根本的,就是考試破壞了閱讀的胃口,以至於日後產生「聞書色變」的後遺症。所以這個部份集中在一些基本的焦點,來談如何培養閱讀的胃口。
第三部「尋找那本神奇的書」。閱讀有種種益處,但是如果閱讀沒法讓一件事情發生的話,那再多的益處也有遺憾。那件事情就是:讀到一本神奇的書,讓自己的人生在拿起那本書和放下那本書之間,產生根本的改變。要讓這件事情發生,有機緣、有難以操之在己的地方,但也有我們自己可以努力練習的地方。
書的最後,有一篇「結語:少年人的新世界」。談網路時代全球都在「英雄出少年」,但是台灣的少年卻被拘禁在考試教育所形成的監獄裡。少年人可以採取兩個行動來打破這個魔咒,透過對閱讀的重新認知與使用,對自己的人生有新的認知與提升。
感謝多年來以台中文華高中潘如玲老師為代表的許多學校老師給我的指點與鼓勵。感謝謝哲青主持的《青春愛讀書》節目。感謝以廖涵語、蕭于婷、孫如彤、楊安琪、鄧名豐、蔡文豪等為代表的許多同學提供的意見,並願意和我討論。
祝大家都能找到那本神奇的書。
〈黑夜的五加一力〉
文字,印刷在紙上,會有一種獨特的氣場。一張張印好字的紙按照順序,裝訂成冊,又會形成另一種獨特的氣場。
這個氣場的特質,就是前面所列的:抽象、安靜、收斂、孤獨、整體、線性、靜態、陰性。
雖然說今天電子書已經很普及,並且有紙本書所沒有的便利,但是同樣的文字內容,使用紙本書來閱讀,尤其如果在一個靜夜無人的時刻,就會體會到那種截然不同的氣場。
體會這種氣場,在這種氣場裡活動,至少會孕育出五種能力。
目前我們以考試教育為主的學校裡,對學生形同只要求、只逼迫單一種閱讀的能力——記憶力。
很多人不知道:如果在真正的閱讀氣場裡孕育出五種能力,那記憶力將是在綜合這五種能力之後,自然產生的第六種力量。
先有這五種能力,記憶力會自然產生。沒有這五種能力,那是在硬擠記憶力,痛苦不堪,效益也不會好。
這五種能力,就是理解力、想像力、集中力、傾聽的能力、整理的能力。
使用紙本書來閱讀,最適合培養這五種能力。回過頭來說,我們也最適合使用這五種能力來閱讀紙本書。
培養這五力、使用這五力,可以說是紙本書代表的黑夜的價值。
為什麼是這五力?
根本原因,就是在於一本書,不同於推特、臉書和電子郵件裡傳來的文字,是一個作者,透過了相當篇幅(通常至少要好幾萬)的文字,用他認為適當的方式,想和他期待的讀者說一些事情,分享一些事情,並希望說服讀者同意或接受。
所以這和推特或臉書上短則幾十字、長則幾千字的內容是不同的。
當我們打開了一本書的時候,就是要和作者開始對話了。雖然那個作者是隱形的,你看不到的。
因此,我們要設法跟上他的說話節奏,以及表達方式,這樣才能適當地理解他想要表達的內容。也只有當我們理解之後,才能判斷是否同意或接受他的觀點。
一本書的作者,不會只是攤給你一些數據或知識。他一定是有些觀點或想法要表達。像我寫這本書,就是為了想說明我所看到中學階段的閱讀出了什麼問題,以及可以如何因應。
所以,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會動員到「理解力」。而我們的理解力,則是因為在閱讀一本本書的過程裡,和那些作者的對話而逐漸增強的。同時,也會因為閱讀不同類型的書而逐漸增強的。
作者和讀者是兩個不同的人。不但人不同,連生活、成長的時間和空間都可能不同。並且,作者觀看和思考事情的角度,也和讀者不同。
事實上,讀者都是希望能接觸到這些不同的角度,才想到要閱讀作者的書。總之,兩者就是會不同。
在這麼多不同的條件之下,一個讀者想要適當地理解作者想要說的事情,不能不動員到「想像力」。
我們的想像力,會因為在閱讀一本本書的過程裡,受到(如果夠好的)作者不斷給予的種種刺激、誘發,而逐漸增強。同時,當我們遇上完全陌生、甚至原先不感興趣的作者,也需要動員想像力來消除許多隔閡。
當然,我們可以知道:「想像力」和「理解力」是互相呼應的。
然而,雖然有的作者我們可能很容易理解、想像,但另外很多作者,即使我們動員了所有的「想像力」和「理解力」,仍然不容易理解,畢竟,他們所站的位置,可能和我們就是有很大的差距。
這時候,我們就要集中精神地聆聽他到底在說什麼。
閱讀作者寫在紙本書上的內容,不像閱讀網頁、電子書,有那麼多鏈接、檢索、新開視窗的方便。紙本書的閱讀,必須一行一行、一頁一頁,很線性地跟著作者的行文走。這本身就是鍛練我們「集中力」很好的機會。而如果我們想要清楚地掌握作者希望傳達的訊息,又正好需要這「集中力」。
閱讀一本書,雖然說是作者和讀者在對話,但首先發生的,畢竟還是我們讀者先在聆聽作者講什麼。
傾聽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聽出說話的對方到底是打開了心底哪些門戶,向我們傾訴,也可以聽出對方到底在哪些地方有所保留,哪些地方模糊,容易產生誤會。
所以我們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本身就是在練習「傾聽力」。
「理解力」、「想像力」、「集中力」、「傾聽力」,其實都是連動的。
「理解力」和「想像力」是一體兩面;「集中力」和「傾聽力」也是。而這四者之間又交錯影響。
最後,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也就是和作者對話的時候,我們同時還在練習、也在動員的另一個能力是「整理的能力」。
聽著他說話,我們就在進行整理了。
「這個地方講得很對!我怎麼沒這麼想過?」
「等一下,這個地方說得很好,可是好像跟剛才另一個地方講的不太一樣?」
「這件事情原來是這樣。那可以和前面一個地方算是同一種類別。」
「這裡沒什麼特別的。」
「這裡我只明白一點點。先放過去,等一下再回頭來看看。」
在閱讀一本書的過程裡,我們不斷地在整理自己的思緒,也在整理作者說的話。所以,固然看完一本書,寫摘要的時候是在整理;閱讀過程裡做筆記也是在整理;即使什麼筆記都不做,自己的思緒在不斷碰撞,也是在做某種程度的整理。
而同樣的,如果沒有前頭的「理解力」、「想像力」、「集中力」、「傾聽力」結合在一起,而只想進行整理的話,這種整理的能力也一定持續不久,沒有效益。
所以,閱讀,就是在培養五力。也只有五力並行,閱讀才會進行得有趣、有效益。
我們為什麼要多閱讀?為什麼要多閱讀小說、詩詞、歷史、哲學等等不同類型的書?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可以透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書,從不同的方向來激發也練習理解力、想像力、集中力、傾聽力,以及整理的能力。
最奇妙的一點是,如果動員了這五力來閱讀一本書,那將會相當自然地發生一件事:我們會很容易就把書的重要內容記下來了。
所以說,記憶力,是因為這五力而產生的。
這就是透過閱讀紙本書而培養、而動員的五加一力。
很多中學生的父母都擔心孩子讀「閒書」會浪費他們讀教科書、參考書的時間,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必須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以外的書,最好大量閱讀不同類型的書,才有可能鍛鍊出閱讀的五力。
光是想透過背誦那些單調的教科書和參考書來記憶,不只是在無謂地耗損孩子的記憶力,並且也從根破壞他們培養閱讀的五力。
當然,他們也根本不知道,如果一個少年人的閱讀五力能培養得起來,他們自己就會用一種輕鬆又方便的途徑來解決那些教科書所需要的記憶力問題。
但很可惜,我們的考試教育體制,從小學而中學而大學,是努力用二十年的時間來全面破壞閱讀的這五種力量。
也許,有人會說:可是某某人不也是從這個體制成長起來的?人家現在不也是優秀得很?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那如果他是在一個更好的閱讀環境裡成長起來的話,不是會比現在更加優秀?
〈創造閱讀的時間〉
我們都知道速度和時間的連動關係。所以掌握了閱讀的速度,便有助於創造閱讀的時間。
時間就是金錢。那麼,就像大部份的人都覺得自己的錢不夠用,大部份的人也會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尤其是用來閱讀的時間。
如果真相信時間就是金錢,那就一定要懂得如何利用時間這筆金錢。在閱讀這件事情上,更是如此。
從這個角度來看,怎麼給自己找出閱讀的時間,和怎麼讓自己開始積蓄金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第一,要懂得把小錢也存起來。
就像雖然覺得錢不夠用,但是再少的錢也得一分一毫地積蓄下來,閱讀的時間也是如此。我們得精打細算,一分一秒地留給自己。
所以,一天中,即使時間再少,也要留一些,或者說擠一些給閱讀。有人主張一天半小時就好,甚至,十五鐘也好。
「每天決定去讀一點,即使是幾段也好,假如你每天能有十五分鐘的讀書時間,一年之後你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結果。」美國一位教育學家賀瑞斯.曼恩(Horace Mann)這麼說過。
日本曾經流行一個閱讀運動,中學生進校門後,每天早上一定有十五分鐘要先閱讀,不管閱讀的是什麼書,反正就是教科書以外的書,也是同樣的意思。
第二,要知道「零錢」與「整款」的不同。
中學生需要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時間裡,哪些是可以用來閱讀的「零錢」,哪些又是「整款」。然後把「零錢」和「整款」分別對待。
如果每天擠出十五分鐘、三十分鐘來閱讀,像是在積存平日時間的「零錢」,那麼就應該設法讓自己在時間比較多的時候,在閱讀上有個存下「整款」的機會。
雖然,我們每天光是用十五分鐘來閱讀,也可以產生日積月累的效果,就像存「零錢」也可以達到累積成「整款」的效果,但是我們知道,金錢能創造的最大效果,還是得錢滾錢。所以,真正要進行有意思的閱讀,我們還是得讓自己有真正的「整款」可以使用。
對閱讀的時間有「零錢」和「整款」的概念後,對如何使用「零錢」和「整款」,也會有不同的認知。
譬如,「零錢」時間,用來閱讀一些篇幅不長的雜誌、報紙、網路資訊;「整款」時間,用來閱讀一本完整的書。
那麼,一天二十四小時,就這麼些時間,自己東挪西湊,也就是頂多能有這些零錢時間。硬說是要有整款時間,怎麼生得出來?
有一個地方可以生。周末。我們要求平日是十五分鐘的話,周末就應該是三個小時。這裡說三個小時,是當作去看一場電影加交通的時間。
一個周末,我們會花三個小時看一場電影,那麼花三個小時來閱讀也應該不過份吧?
如果試過一次用三個小時來持續閱讀,就會知道那和積累十二次每次十五分鐘的閱讀還是不同的。再打個比喻,這就好像我們一次做三個小時大汗淋漓的運動,跟我們做了十二次每次十五分鐘的運動,效果是不同的。
除了在周末要留給自己一個至少三小時的時段之外,也不妨體會一下在什麼時候留這三小時的效果最大。
以我這樣一個上班族來說,雖然享受周末的閱讀,但對星期五的晚上有特別的感受。雖然周六和周日也都是周末,可是對我來說,星期五晚上就是不同,甚至和星期六晚上也不同。
星期六晚上雖然第二天也不必上班,但不知怎麼,我就是不像星期五晚上那麼自在。星期五的晚上,因為接下來有完整的四十八個小時,那四十八個小時簡直像是永恆。
在這樣的夜裡,後沒有追兵,前沒有來人。把手機也關掉的話,整個世界都是安靜的,是最適合閱讀的時間。可以讀新近入手的一些書,可以讀老早想讀的書;可以很快地翻閱一些書,就又丟開,也可以逮到一本就一頭鑽進去讀到天亮。
於是,隨著夜越來越靜,我感到自己和讀的書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微的溫暖之意。
所以,看看是否能在周末哪個時段找出自己特別有感受的「三小時」來閱讀。
第三,要善用中了樂透的機會。
每個人都有個發財夢,想要中一筆樂透,有一筆大錢。每個愛好閱讀的人,也都有一個夢:夢想自己可以擺脫日常工作的牽絆,好好地讀它幾個月。
但是如同樂透是個遙遠的夢,愛好閱讀的人的這個夢,通常也是很難實現的。尤其是上班族的成年人。
相對地,中學階段在這件事情上,卻有個得天獨厚的機會。那就是定期中樂透。
樂透是指「暑假」和「寒假」。這兩個假期合起來,一年有大約三個月的時間。 這麼大一塊時間,善用的話不就像中了樂透一樣嗎?
中樂透是發橫財。我們在金錢上很難發橫財,但是在閱讀的時間上卻應該創造這種機會,尤其是有寒暑假的中學生。
應該利用這種大段可分配的時間,好好讓自己進行其他上學時間沒法進行的閱讀。雖然在考試教育之下,中學生的寒暑假也可能還是被排了許多課業,但這是難得可以自己爭取中樂透的閱讀機會。
金錢能創造的最大效果,得靠錢滾錢。所以,閱讀時間裡如果能有個存「整款」的機會,有個中「樂透」的機會,我們會發現那裡面出現的樂趣和收穫,完全不是每天存些「零錢」所能相比的。
◎
要發生錢滾錢這件事,需要先存到一定金額的錢。閱讀要養成不必提醒每天、每個周末花多少閱讀時間,也能自動進行的習慣,另外也得讓一件事情發生。
那就是透過持續的閱讀,終於讀到一本書,讓我們一下子就放不下手,走在路上也想讀,吃飯的時候也想讀。廢寢忘食,是一點也不誇張的形容。
所有練習尋找或創造閱讀時間的努力,都是為了讓閱讀能出現這個經驗而累積。
有了這樣一次經驗之後,尋找閱讀時間或創造閱讀時間就比較不再是問題了。我們會自己設法找機會讓那個美好的經驗再次發生。
當然,這也會為後面所談的「尋找那本神奇的書」打好基礎。
親愛的讀者:
您好,感謝您為本書填寫回函卡及書評,但我們必須提醒您幾件事:
當您為本書寫下書評及送出後,即表示您同意大塊文化可依書評內容,自行決定這篇書評是否被刊登或刪除;同時也表示您授權大塊文化可將書評之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刊登於大塊文化網站、網路與書或附屬子公司的網站、電子報以及刊物上。
您所寫的書評所有權屬於您所有,但大塊文化轉載刊登於大塊文化網站、網路與書或附屬子公司的網站、電子報以及刊物時,不另通知並不另支付稿費。
您的書評不得以抄襲或其他任何侵害著作權之方式為之。若涉及侵害他人之著作權,您必須負相關賠償之責,與大塊文化無涉。若檢警及司法單位因偵查之需要,您將在此授權大塊文化得將個人資料,提供與相關司法機關。
您所發表的讀者書評必須是針對該本書的內容做評論。
您的書評中禁止從事廣告及銷售行為。
請勿出現謾罵、惡意中傷、猥褻的字眼或與該書內容不相關的言論。
請勿傳述未經證實,針對公司、團體或個人的謠言。
由於發表書評兼具回函卡功能,故您需要填寫的欄位較多,大塊保證您的資料僅供大塊內部使用,大塊負保護會員資料的責任。
標註
*
為必填資料
*
姓名:
*
EMail:
性別:
男
女
*
年齡:
0~15歲
16~22歲
23~30歲
31~45歲
46~55歲
56~70歲
70歲以上
*
職業:
學生
資訊業
工
商
服務業
出版業
軍警公教
自由業
其他
請問您從何處得知本書:
實體書店
網路書店
大塊電子報
非大塊電子報
報紙雜誌文章
電視廣播媒體
朋友推薦
臉書(FACEBOOK)
撲浪(PLURK)
推特(TWEET)
BBS
新浪微博
部落格
其他
(可複選)
關於書名你覺得:
1
2
3
4
5
不符合內容
非常合適
關於封面你覺得:
1
2
3
4
5
不太喜歡
非常喜歡
關於內容你覺得:
1
2
3
4
5
不太喜歡
非常喜歡
會不會想把本書推薦給朋友:
會
不會
對我們的建議:
對這本書的評語:
*以上欄位僅【姓名】、【關於內容你覺得】、【對本書的評語】此三欄內容會在網頁上出現,其他內容僅會為後續讀者服務存入大塊資料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