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作家專區
電子書
Locus International
近期活動
遊樂場
講座及記者會消息
社群
大塊部落
大塊好朋友部落
會員服務
我的帳戶
大塊服務台
關於大塊
about locus
與大塊連絡
投稿給大塊
不分類搜尋
依書名搜尋
搜尋作者
搜尋ISBN
搜尋條碼
搜尋出版社
依出版日期搜尋
‧
依出版日期搜尋的格式為:yyyy-MM (如:2012-09)
(只須填至月份)
書目
touch系列
mark系列
smile系列
catch系列
from系列
to系列
R系列
MYTH系列
care系列
spot系列
幾米作品系列
image3
蔡志忠作品系列
大辣出版
網路與書
小異出版
茵山外
walk系列
COMICS系列
經典3.0
經典少年遊
蔡穎卿作品系列
葉嘉瑩作品系列
劉君祖的易經世界
林佩芬作品系列
舒國治作品系列
tone系列
home系列
ACG系列
KODIKO系列
領導者的眼界
站在巨人肩上
交換日記 family
天才班系列
總類
讀書法
私家藏書
現代論叢
各國論叢
哲學類
思想;學術
中國哲學
西洋哲學
心理學
倫理學
宗教類
佛教
道教
基督教
神話
術數
通靈術;心靈術
異象奇聞;奇蹟
科學類
科學類
天文學
物理學
動物學
人類學
應用科學類
醫藥
家政
農業
工程
商業
經營學
社會科學類
教育
社會學
經濟
財政
政治
軍事
史地
中國地方志
世界史地;傳記
世界史地
亞洲史地
歐洲史地
傳記
文學;新聞學
語言學
文學
繪畫;書法
中國各種文學
散文;隨筆;日記
函牘及雜著
小說
中國兒童文學
東方文學
英國文學
美國文學
德國文學
法國文學
義大利文學
西班牙文學
其他各國文學
俄國文學
北歐各國文學
中歐各國文學
東歐各國文學
美洲各國文學
大洋洲各國文學
新聞學
藝術類
藝術類
繪本
音樂
建築藝術
繪畫;書法
大辣comic
大辣SKETCH
攝影;電腦藝術
應用美術
技藝
戲劇
遊藝及休閒活動
優惠套書與週邊
優惠套書
周邊商品
外版書
全佛文化
如果我十五歲
|
成長是組合的遊戲
[
6111NF039
]
作者:
郝明義
13*18cm
240頁
平裝
ISBN:
978-986-961-685-0
CIP:
177.2.1070
978-986-961-685-0
初版日期:
2019年01月02日
此商品可7-11取貨付款
定價: NT$
280
| 會員價:
NT$
238
關於出貨時間以及運費請看這邊
內容簡介
目錄
書摘
填寫讀者回函∕發表書評
瀏覽書評
好奇是我們的天性
快樂是人人渴望的心情
成長是好奇和快樂推進的遊戲
作者郝明義藉著《國語日報》專欄寫作的機會,回顧自己探索世界的原點,發掘人生中最關鍵的歲月,梳理從那時起的成長旅程。
那年,十五歲:瘋西洋樂的他,與同學較量樂迷指數,鍛鍊出蒐集情報的能力;拄拐杖的他,訓練自己在跌倒無人攙扶時獨立站起,養成強健體魄;喜好幾何的他,品味著邊、角、軸之美,在試卷上與數學老師對決;愛上圍棋的他,在棋盤間練成「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這套劍法,日後常在決策中用此密技;來自不同家庭的朋友給他觀望社會的多元角度;堅守原則的師長和母親使他見識勇敢與誠實風範;當年躍動的好奇心,令他往後面對未知的黑暗不覺恐懼,反而感受擁抱般的無限溫暖……
那是他逐步離開父母呵護、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與世界觀的時刻。外在與內在世界的大幅變動下,所見、所聞、所感都是建構他未來的塊塊積木。或早或晚,人人心裡都有個那樣的「十五歲」。
回首年少經歷,郝明義看見世界是組合而成的,種種事物、知識、創造、文化、文明,本質都是組合。組合的起源,我們都熟悉,就是幼兒時期的探索遊戲:牙牙學語,模仿大人重組語句學說話;打翻物品再組裝嬉戲,構築出自己的小天地——遊戲與學習的本質都是組合,是好奇又快樂的事,享受這種好奇和快樂是我們的天性,也是成長的核心動力。
人生也是組合而成,生命不同的階段各有探索核心;核心生於好奇,源於對快樂的渴求,生活與自我依此匯聚成型。郝明義在書中記下一路的探索:年少對遠方冒險的憧憬,出社會後對工作挑戰的追求,逐漸成熟後尋覓的身心整合……他細細觀察好奇心如何引領身心茁壯,帶領自己不停摸索前進;他邊回溯大小事件、挫敗與成就,以及自己的規畫應對,一邊畫出「組合循環圖」審視他的成長進程。
他要將《如果我十五歲》獻給所有年齡層的讀者,尤其是自覺被歲數推著前進而感到困頓的人們;除了分享好奇與快樂給我們的原初感動,也陪讀者思考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探索、組合,還有怎麼依憑內心走出自己的路途。願讀者藉此找回那顆蹦跳玩心,以遊戲的心情繼續壯大自我向前行。
郝明義
1956年出生於韓國。1978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出版業工作。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之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1988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2001年創立Net and Books。2010年創立ChineseCUBES中文妙方。其所發想的中文妙方產品榮獲2013年德國iF設計大獎的傳達設計獎(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3)。
現任大塊文化與Net and Books 董事長。著有:《工作DNA》(增訂三卷)、《故事》、《那一百零八天》、《他們說》、《越讀者》、《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大航海時刻》、《尋找那本神奇的書》。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2001太空漫遊》。
個人網站:rexhow.com
facebook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rexhow.dna
前言
I 好奇與快樂是一切的開始
為什麼是十五歲
歡唱的音樂
棋子如寶劍
幾何對打
不一樣的朋友
外語的聲音
我的拐杖
另一種空手攀岩
II移動、閱讀和組合的關係
積木告訴我們的事
組合需要對立和矛盾
順序和節奏決定一切
專業和跨界
為什麼需要移動
閱讀是移動的延伸
為什麼要讀小說
不要當圖像語言的文盲
非作文
III 水晶球和夜明珠
位置、方向、目的地
亂想與夢想
9 與 6
水晶球和夜明珠
夜明珠之一:勇氣
夜明珠之二:誠實
努力和螞蟻的故事
陸地思維和海洋思維
IV時間的區塊化
時間本來不需要管理
工作區塊化的作用
休息的技能和區塊
別讓手機破壞時間區塊
發呆的時刻
生命數字與一個星期
V組合自己
夢魘與低潮來的時候
如何面對未知
為什麼需要管理念頭
感情的探索
如何面對霸凌
練習做抉擇
不要被悔恨擊倒
探索意識
潛意識與表面意識
信心不是幫我們從黑暗走向光明
結語
我的三張組合循環圖
不要在太空時代學習鑽木取火
你自己的組合循環圖
〈前言〉
1.
我想說的,是有關「組合」的事。
我相信:世界的本質就是「組合」。
以「世界」這個詞來說,就是「時間」(世),和「空間」(界)的組合。
存在於世界裡各種事物的本質,是組合。各種知識、各種創造,本質都是組合。
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而有演化,因為會組合。
動物裡,鳥獸的組合能力頂多及於築巢、列隊。
但人類會運用五感,讓自己的組合能力不斷增進,也組合出各種知識;再把知識不斷橫向組合、前後組合。不同地方的組合,形成文化;不同時代的組合,形成文明。
個人也是如此。
我們從搖籃裡接觸奶瓶、牙牙學語,就開始組合。
玩各種遊戲是練習組合,上學是為了學習組合。
識字是組合,算術也是組合。
工作是組合,結婚生子也是組合。
所以,所謂人生,就是我們在探索各種事物組合的過程。
2.
我也相信:組合應該是好奇和快樂的事。
從我們一離開搖籃可以爬行,就把家裡所有觸及的東西打翻開始,證明享受這種好奇和快樂是我們的天性。
如同所有的遊戲應該讓我們感到好奇和快樂,所有的學習也是。說「遊戲是學習,學習也是遊戲」,正是因為這兩者的本質都是組合,而組合應該是好奇和快樂的。
所以,所謂人生,就是我們一直在好奇又快樂地探索各種事物組合的過程。
3.
人生開始於什麼時候?
生理上,開始於我們在母親懷孕的時候;法律上,開始於我們出生的時候,但是心理上,有個因人而異的時刻。
我以前沒有細想這件事。但我知道自己有個和生理年齡不同的心理年齡。
一九七四年,我十八歲。那年我離開韓國,來台灣讀大學。抵達台北那天,松山機場雨夜裡的印象太深刻,形成一種心理「銘記」。所以不論後來實際的年齡多大,我心底一直是十八歲。
此事有好有壞。好在於我對人生總保持一種少年的樂觀,壞在總不免輕躁衝動。因而時感欣喜,也時有不安。
去年,因為要寫一個專欄,趁機回顧少年時期,突然意識到在那個十八歲之前還另有一個起點。
我自己主動張望、探索這個世界,開始在十五歲左右。在那之前更早的時候,我和世界的接觸都是在母親的呵護之下;在那之後更晚的時候,我已經在適應世界的運作。
所以,對我來說,人生從十五歲開始主動探索這個世界,有一種特別的意義。
4.
寫這本書,有兩個目的。
一個是回顧那個起點,我自己把那時發生了什麼事想清楚,整理出和後來一路過程的關聯。
一個是想把我相信的這些事情和其他人分享。
所以我希望這本書能有三類讀者。
首先,是十五歲左右的少年。
試讀過我初稿的人裡,有一位十六歲的讀者回了我這樣的意見:
我覺得這本書的受眾絕對不適合十五歲。十五歲是一個準備考高中的年紀,在這個「只有讀書高」的社會中,十五歲被稱為所謂的衝刺期,有些人整個十五歲都在考試、讀書中,他們沒辦法看課外書,因為學校嚴令禁止看小說,班級書櫃變成了校務評鑑的「展示品」,自己帶小說會被「代為保管」。他們也無法學樂器,因為,平日要讀書讀到晚上十點,假日也是整天都得讀書,如果要學其他的才藝勢必得壓縮到睡眠時間……
他們也不需要學習安排時間,因為補習班會幫他們安排好一切的時間……
他說的情況我都知道。
正是因為我知道這些情況,才特別想和十五歲左右的人分享。
我相信今天許多十五歲的人,如同我當年,正處於一個好奇湧動,主動張望、探索這個世界的階段。我更看到不同於半世紀前的當年,今天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是每個人和世界的連接都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每個人要組合任何事物的機會和可能都無所不在。
但偏偏在今天的台灣,十五歲的人在考試教育體制之下,大多深處禁錮之中,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太多人沒有對這個世界張望、探索的機會,完全浪費了這個時代豐富的資源。
而如上所述,我說的「十五歲」,並不是指一個絕對的生理年齡。我指的是一個自己想要主動張望、探索世界的階段。對我來說,那個階段發生在十五歲,對別人來說當然可能更早或更晚。
所以這位讀者建議,這本書的受眾應該擴大涵蓋到十五歲上下其他年齡的人,一方面我同意,另一方面我還沒他那麼樂觀。我認為今天整個國、高中六年時間,都是在考試教育的禁錮之中。
總之,我希望十五歲左右被考試所綑綁住的人及早知道,人生需要另有光景。
第二,是家有十五歲左右孩子的家長。
許多家長的心態和認知,可能是造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處於水深火熱的根源。
這本書的結語,有一些人生的組合循環圖。家長至少可以看一下,了解讓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這種狀態,到底會錯過的是什麼,以及就算過了這個階段,其後遺症到底是什麼。
有些家長一直擔心孩子面臨的諸多難題和困惱,希望有人能有同理心地和孩子對話,舒解他們對「青貧」、「邊緣」、「憂鬱」等感受到的壓力。
但我相信面對這些問題,與其逐個議題提供孩子解方,不如讓他們擁有自己組合資源的能力,自己有成長的機會。如果他們能感受到成長的喜悅和心得,就會自己去面對壓力,找到出路。
第三,是其他年齡,但為自己的成長路程而有疑問的讀者。尤其,其他自覺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有差異的人。
有另外一位讀者這麼告訴我: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在還未完全成熟前,可能就被年紀和人生里程表推進到為人父母、長輩的位置……面對心靈和年齡尚未等齊的挑戰,有的人真的越過了那樣的山頭,也順便超越了小時候的陰影,但是大部分人卻沒有那麼幸運……
我要說的是:內心裡住著一個比自己生理年齡小許多的孩子,何不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能一直如同孩子般對這個世界保有探索的好奇和快樂,並且能夠讓這種好奇有系統地成為自己成長的動力,那會不會不但不是壞事,也是自在與幸福的原點?
而不論是對哪一類讀者,我都想提醒一件事。
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是一樣的,所以理論上每個人的成長心得都不可能複製給他人所用。
所以不論我講了哪些組合,畫出這些組合的循環順序圖,最後還是得讀者每個人整理出自己重視的組合,畫出自己的圖,據以前行,那才是最趁手的憑藉。
最後並感謝:《國語日報》邀我寫專欄,引動了這本書的寫作;初稿完成後的試讀者,他們給了我大幅修改的許多寶貴建議。
〈為什麼是十五歲〉
為什麼要特別從十五歲談起?
成長經驗告訴我:雖然人的好奇和快樂從小就有,但是到了一個年齡會劃分成不同的階段。在那個年齡之前,好奇和快樂比較像是父母帶來的、培養的;在那個年齡之後,好奇和快樂比較像是自己探索的、開發的。
這個年齡因人而異。對我來說,則是十五歲。
我是一九五○年代出生在韓國。當時韓戰結束不久,我的父母遷居到釜山。我在那裡長大,一路讀華僑學校。
小學的印象比較模糊。因為校舍的木板牆上塗了些黑黑的瀝青,回憶裡的色調多是陰暗的。陰暗色調的校園裡,因為一位工友老先生獨居在一個夾道裡,大家說他房間裡停了一副棺材,反而記得深刻一些。
中學記得的就多了。
中學離小學不遠。因為學生人數多,校園大,還有鼓樂隊,他們每天早晚演奏的國歌、國旗歌都聽得到。小學時候我母親每天帶我上學、放學的路上,看得到學生上上下下樓梯的身影。那裡像是一個巨人的世界。
那時候的學制,中學又分「初中」和「高中」。如果說小學和中學是不同的世界,那進了中學之後知道,初中和高中又大不相同。高中生都稱初中生是「小孩」。
從這一點來看,由小學進入中學,像是告別父母眼中的「小孩」階段;從初中進入高中,像是告別同學眼中的「小孩」階段。後者更接近所謂的「轉大人」。
而初中三年級,十五歲,正是那個關鍵的年齡點。
我自己家裡發生的事,更加大了這個變化。
照顧、呵護我生活無微不至的母親,在我進了中學不久之後,因病過世。
我原來像是居住在一個有防護罩的世界裡,一切有她打點。母親過世後,我要在防護罩消失之後呼吸冷洌的空氣。自己練習上學、放學,也開始使用零用錢。
雖然我一直要使用拐杖走路,但我的體力成長到可以走得離家和學校很遠,去許多陌生的地方。
我有了自己要好的朋友,逐漸會暗地碰觸些大人眼中的禁忌事物。
週末,朋友會帶我去划船。三、四隻小船一起出發,看誰先划到遠方的離島。不會游泳、腳上穿著鐵支架的我,不時和朋友互相搖晃船身,製造些驚險氣氛再放聲大笑。
我心裡也有了明確喜歡,會思念的女孩子。
我一路飢渴地尋求各種書籍閱讀,對文字有了自己的口味和主張。甚至因為對《老殘遊記》一個段落的解釋與國文老師不同而頂撞,加上後續的衝突,差點被退學。
未來的人生還很遙遠,但是每天早上迎著港口升起的太陽去學校,看著來去的船舶,覺得世界好像也沒多大。
因為我是十八歲來台灣,自己第一次離家生活,所以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以為十八歲是我獨立探索人生的起點。但後來發現,應該說十五歲才是。
是十五歲,在那個即將從初中畢業,邁進高中的當口,最奇妙。回頭看,童年已經遠去;往前看,即將開始老成。只有在那十五歲的當口,才是青春的開始。港口的旭日。
高中畢業的十八歲,其實已經太老氣了。十八歲,只是在延續十五歲時候的好奇和探索。
我體會到人生可以透過自己來組合,是在十五歲。
這是十五歲對我的意義。
而每個人都會有個他自己的「十五歲」。
〈歡唱的音樂〉
回想十五歲左右的好奇和探索,我先想到音樂。
母親去世後大約一年多,我有了一位韓國繼母。她給我家的生活增加了許多變化,其中影響我最大的,就是添購了一台座櫃型電唱機。
打開櫃門,一盞紅燈亮起,轉盤啟動,小心地把唱針放上唱片軌道,二聲道的立體聲響起,實在太神奇了。
第一次看到那台電唱機的印象,宛若昨日。
我接觸到的第一張唱片,是電唱機附贈的西部電影的輕音樂。電影《鏢客三部曲》的主題音樂從此難忘之外,我也從封套文字上注意到導演和主題曲作家的名字。
從此,我開始了自己的西洋流行音樂 (Pop Song) 之旅。
很幸運地,在這個旅途上我有個同齡競學的夥伴。很有意思地,他也和我競讀武俠小說。
在武俠小說的路上,我比他啟動得早,在流行音樂上,他因為受兄姐的帶引,比我更早開竅。所以開始的時候都是他帶引我。我記得在他建議下,聽的第一首歌,是Johnny Horton的〈All for the Love of a Girl〉,第二首是 Scott McKenzie的〈San Francisco〉。
在釜山一家唱片行裡親自買的第一張唱片,其中的曲目歷歷在目。
而此後我們開始的競學之旅,就是比誰先聽過哪首歌,哪個歌手,哪個相關的故事。每隔一段時間,排比也爭辯一下哪首歌是最棒的。
這樣,我們一路收集各路歌手、樂團的名歌,也互相較量自己認為的「遺珠」。
我開始對 Elvis、CCR、Beatles、Hollies、Moody Blues、Deep Purple 這些名字感興趣,也要努力去找些雜誌報導來看。又為了跟唱那些英文歌,努力地查字典、學英文。這樣,連帶對一些英美文化、世事背景也有些碰觸。
如果說小說像是給我打開了張望世界的窗子,那音樂就像是幫我開啟了許多門,把我和現實世界聯結起來。不只是因而知道了許多歌曲、樂團和歌手、圍繞著他們發生的事情,也幫我和當時韓國的真實世界的生活聯結起來。
譬如,進出唱片行,開始跟老闆搭訕,請他指點新知。也因為要競買唱片,開始注意怎麼善用零用錢。
又譬如,為了「瞻仰」我那位競學夥伴家裡兄姐收藏的唱片,經常要去他家。他們家在釜山是個著名的南北貨商行,四合院。臨街的一面是店舖,樓上是賭場,四合院最深的裡面是個倉庫,倉庫的最邊間就是他老哥帶頭,孩子們玩樂的天地。
我在那裡聽音樂,也抽了生平第一支香菸。
不久,我也開始彈吉他。迷上了Beatles之後,等到可以自己抓著吉他大吼「Don't Let Me Down」的時候,那種興奮和快樂難以言喻。又有時候「走唱」到那棟後倉庫裡,用吉他取代電唱機成為大家同樂的泉源,那種成就感也是難以形容的。
吉他不只是我中學階段的「知己」,也是當我高中畢業來台灣的時候,唯一陪伴的「家當」。載著所有的氣味、體溫、回憶。
吉他繼續陪伴了我大學四年,畢業後又陪伴了我至少五、六年。
音樂讓人歡樂,又讓人孤獨。
人的五感雖然都承載記憶與感受,但是就感性而言,我覺得難以有音樂帶給聽覺的豐富。
音樂和記憶的連接又奇妙。留下印象的音樂,不論相隔多久之後,只要第一個音符響起,就能震醒你所有的回憶,把當時的時空場景、衣香鬢影,全部喚醒;把隱匿在心底的情緒掀起波浪。
二十一世紀數位和網路載體的發達,源頭之一就是音樂。因此今天音樂不只方便聆聽,也方便創作。
我告別了吉他快三十年之後,因為平板電腦上的軟體和它又重續前緣,現在把編曲當作週末重要的自娛活動,讓自己的感官有文字以外的馳騁原野。
很感謝當年十五歲的我送來這個禮物。
我相信每個人都該趁自己年少的時候至少玩一種樂器。
〈積木告訴我們的事〉
人都喜愛「組合」這件事,看為什麼那麼多兒童和成人都愛玩積木,就知道了。
一塊塊小積木,卻能堆疊出形狀不一、體積擴大的東西,其中的神奇,令人著迷。
組合,可以解釋所有學習的本質。
我們玩積木,是把有形的物件不斷地組合。我們學習,是把無形的知識不斷地組合。
所有的學習,都是經由我們已知事物的組合,來理解過去未知的事物。
學習語言,都是在學習組合。
中文是方塊字,我們就是學了一個又一個的字之後,不斷地組合。
西方的音表文字雖然和中文不同,學習起來也是透過組合。知道字首、字尾是組合,學習文法裡的主詞+動詞+受詞的句型,也是組合。
語文如此,數學當然更是如此。加法就是最基本的組合。
總之,學習的核心就是組合。可以享受組合的樂趣,體會組合的竅門,就可以掌握學習的核心秘密,不論接觸任何新的知識,都可以透過這個方法來進行。
那,什麼是創作或創造?有沒有什麼說法可以解釋所有創造的本質?
也是組合。
我們不是上帝,沒有什麼事情可以真正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
創作或創造,也都是利用、經由這世界上既有、現有的許多事物、知識來進行組合。
所謂的無中生有,其實大多是把一些別人沒有注意,或不理解意義的東西組合起來,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美感、便利、力量。
也因此,牛頓說他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看得更遠那句話,不只是對科學家而言有道理,對我們每個人也是如此。
總之,創造的核心也是組合。可以享受組合的樂趣,體會組合的竅門,就可以掌握創造的核心秘密。
不論是寫一篇文章,做一首音樂,畫一幅畫,蓋一棟房子,發明新的家用電器、交通工具,還是開一家公司、建造一座城市、建立一個國家,都離不開透過組合各種元件或元素來進行。
只是,我們玩積木的時候,用來組合的元件都是他們生產出來的整齊劃一的積木片,人人只要買就有,而真實世界的組合不是。
真實世界可以使用的組合元件,可以無所不包,但必須各人自己尋找。
各人知道的元件不同,找得到的元件不同,可以組合出來的東西就不一樣。
見識過其他人組合出來的東西不同,所以自己能想像的組合也不同。
我們生活的方式,決定我們對組合元件的掌握,以及對組合的理解;我們對組合元件的掌握,以及對組合的理解,決定我們的生活方式。(接下來,我會視情況交替使用「元件」或「元素」的說法。)
所以,人需要旅行,行萬里路;人需要閱讀,讀萬卷書,這都是為了讓自己知道更多可以組合的元件或元素,掌握更多組合的方法。
〈順序和節奏決定一切〉
組合的方法裡,另一件重要的事,是順序和節奏。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人在組合的時候用的物件、元素都是相同的,但結果卻是天差地別。這是因為各自用來組合的物件和元素雖然相同,但是順序和節奏不同。
順序,就是先後。節奏,就是快慢,以及多少。
寫作是一個例子。
以中文的寫作而言,常用的就是那三千來個字。但是為什麼使用這些個字,李白可以寫出那樣的詩,沈從文可以寫出那種小說,而其他人不行?
他們使用文字的順序和節奏有獨特的風格。
音樂也是一個例子。
每個人知道的音符都是那些,但是貝多芬、莫札特這些人創作出來的音樂卻為什麼可以那樣,而其他人不行,也是因為他們使用音符的順序和節奏不同。
隨著年齡增長,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我們會體認到一點:很多時候,大家處理事情可以運用的物件和元素沒什麼差別,然而,儘管物件、元素相同,組合順序不同,變化就出現了。
想想看,電影裡,拆除炸彈的專家,受到考驗的不都是先剪藍線還是先剪紅線的順序?
十多年前,我因為家人患了一種名為「自體免疫」的疾病,因而目睹醫師治療的過程,親身體會到組合的順序和節奏為什麼重要。
顧名思義,「自體免疫」是一種和免疫系統相關的病。
通常,我們提到免疫系統出問題的時候,大都是指免疫力低下。但「自體免疫」卻不同。這不是免疫力低下,而是免疫力錯亂的問題。
免疫系統,像是捍衛我們身體不受外來病菌、病毒的軍隊。
「免疫力低下」,是說這支軍隊的武力配備不足,作戰能力不強;而「自體免疫」,卻是這支軍隊經常殺紅眼,不分敵我,錯殺人民,並且擁兵自重,形同軍閥般興風作浪。
因此,如果要對治「免疫力低下」,那就得針對凶悍的外敵,先補充免疫系統的軍火;如果要對治「自體免疫」,卻要善加安撫軍閥,讓他們放下胡亂開火的武器,平靜下來。
所以當醫生在治療患有「自體免疫」病人,發現他有發燒或其他癥狀的時候,首先要搞清楚一件事情:這些癥狀到底是外來病菌或病毒激發的,還是自體免疫作亂所引發的?
如果是外來病菌或病毒激發的,那就要先「攘外」,消滅外來的敵人,給病人提供比較多的軍火,所以要讓他服用抗生素之類的藥物。
如果是自體免疫作亂,那就要先「安內」,平定內亂的軍閥,減少軍閥手上持有的軍火,所以要讓他服用類固醇之類的藥物。
因此,醫生為了判斷需要先「攘外」還是先「安內」,需要進行一系列測試,小心掌握治療的順序。
如果是外敵入侵,卻誤判為內亂,先減少供應軍火,那麼外敵還沒消滅,先讓自己所有軍隊全部熄火,會是災難。
如果是內亂,卻誤判為外敵入侵,大量增加軍火供應,結果就可能造成軍閥更加發狂,四處作亂,也是災難。
何況,很多實際的許多情況是:先有外敵入侵,軍閥也趁機作亂,或者,先是軍閥作亂,造成外敵也跟著入侵。
因此,到底怎麼既供應武器來消滅外敵,又要設法讓軍閥的砲火逐漸平息下來,醫生需要小心掌握進行的順序和節奏。當真是如履薄冰。
我因為那次家人生病的經歷,很幸運地見識到一位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所展現的順序和節奏,如何一步步從迷霧中看出方向,抽絲剝繭。
他一步步釐清戰爭的起因,有時先是全力消滅外敵,有時又是內外並治,逐步清理戰場,終於撥雲見日,平定了內亂也消滅了外敵。
我因為很近距離,也很仔細地觀察過那位大夫的治療過程,所以從中體會到所有工作的重點,都在順序和節奏。
一二三的步驟,做成三二一完全是另一種結果。雖然同樣的都做了這三個動作,但是結果卻是截然不同。
順序和節奏,決定一切。
親愛的讀者:
您好,感謝您為本書填寫回函卡及書評,但我們必須提醒您幾件事:
當您為本書寫下書評及送出後,即表示您同意大塊文化可依書評內容,自行決定這篇書評是否被刊登或刪除;同時也表示您授權大塊文化可將書評之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刊登於大塊文化網站、網路與書或附屬子公司的網站、電子報以及刊物上。
您所寫的書評所有權屬於您所有,但大塊文化轉載刊登於大塊文化網站、網路與書或附屬子公司的網站、電子報以及刊物時,不另通知並不另支付稿費。
您的書評不得以抄襲或其他任何侵害著作權之方式為之。若涉及侵害他人之著作權,您必須負相關賠償之責,與大塊文化無涉。若檢警及司法單位因偵查之需要,您將在此授權大塊文化得將個人資料,提供與相關司法機關。
您所發表的讀者書評必須是針對該本書的內容做評論。
您的書評中禁止從事廣告及銷售行為。
請勿出現謾罵、惡意中傷、猥褻的字眼或與該書內容不相關的言論。
請勿傳述未經證實,針對公司、團體或個人的謠言。
由於發表書評兼具回函卡功能,故您需要填寫的欄位較多,大塊保證您的資料僅供大塊內部使用,大塊負保護會員資料的責任。
標註
*
為必填資料
*
姓名:
*
EMail:
性別:
男
女
*
年齡:
0~15歲
16~22歲
23~30歲
31~45歲
46~55歲
56~70歲
70歲以上
*
職業:
學生
資訊業
工
商
服務業
出版業
軍警公教
自由業
其他
請問您從何處得知本書:
實體書店
網路書店
大塊電子報
非大塊電子報
報紙雜誌文章
電視廣播媒體
朋友推薦
臉書(FACEBOOK)
撲浪(PLURK)
推特(TWEET)
BBS
新浪微博
部落格
其他
(可複選)
關於書名你覺得:
1
2
3
4
5
不符合內容
非常合適
關於封面你覺得:
1
2
3
4
5
不太喜歡
非常喜歡
關於內容你覺得:
1
2
3
4
5
不太喜歡
非常喜歡
會不會想把本書推薦給朋友:
會
不會
對我們的建議:
對這本書的評語:
*以上欄位僅【姓名】、【關於內容你覺得】、【對本書的評語】此三欄內容會在網頁上出現,其他內容僅會為後續讀者服務存入大塊資料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