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的樂章四部曲【二十周年紀念盒裝典藏版】

作者:王唯工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2-10-01

條碼:9991110925035

系列名稱:CARE

定價:1,570元

數量 + -

二十周年紀念盒裝典藏版

完整收藏【氣的樂章】、【水的漫舞】、【氣血的旋律】、【氣的大合唱】

 

氣血共振理論先行者  脈診奠定醫理未來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學物理博士

王唯工教授  35年科學脈診心血精華

改寫近代西方血循環理論

重新定位中醫氣與經絡共振的科學脈絡

內容簡介

中醫聖經《黃帝內經》以降,最重大的科學突破;

結合物理與生理,理解氣與經絡共振的科學本質,破解中醫把脈的偉大之謎!

 

一、氣的樂章

氣就是身體的共振,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是解決現代病的根源。

 

王唯工教授以共振理論類比血液在人體中的運作,成功地突破了困境,不僅為長久以來破綻百出的西方循環理論找到一個新出口,也為中醫建立了一套現代化語言。他找到了一個讓中醫以科學語言溝通的方法,提供一種角度,進而理解中醫,理解「氣」、「經絡」、「陰陽五行」之於人體的意義。

 

二、水的漫舞

排溼、排毒,重點在於排除身體的廢料,重新理解老化與溼的兩面關係。

 

人體要健康,除了養分能順利輸送,還要廢料能順利排除。所謂廢料,就是含二氧化碳的酸水;酸水的堆積,便形成我們所俗稱的「水腫」。「氣」與「水」是健康的一體兩面,我們可以如何透過正確的飲食和運動,消除水腫,邁向真正沒有病痛、不會老化的人生。

 

三、氣血的旋律

「氣行血」,氣血共振解開血液循環的奧祕。

 

延續《氣的樂章》的共振觀念,本書更明確指出氣就是血管及血液中傳送的聲波,藉以揭開氣血共振的奧祕,並引證出肺循環系統的重要性。血管與血液提供了全身所需的氧氣與營養,本書解析血液運行的分配與調控,並深度探討了病毒感染、高血壓及心血管堵塞在脈診臨床上的全新發現及成因。

 

四、氣的大合唱

脈診未病先治、達元氣以致中和。

剖析中醫診治、辨證、方劑與中醫藥性、歸經的根本原理

 

將血循環與中醫的經絡與穴道連結,便可理解中醫的陰陽五行、虛實補瀉、相生相剋原理。本書更深入研究中藥的性味與歸經,根本如何運行於氣與經絡,讓「共振理論」的完整性和中醫藥的科學基礎又更往前邁出了一大步。

氣就是身體的共振,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是解決現代病的根源。

 

西方醫學長久以來以流量理論思考人體的血液循環,在治療上遇到極大的困境。物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共振」,共振理論很有可能才是血液循環最合理的解釋。但是這項醫學史上的重要突破並非新發現,中醫三千年前就是依此原則治病,中醫的說法是──「氣」。

 

透過本套書籍,將可以了解以共振理論為基礎的脈診觀點:

◆氣才是解決現代病的重點。

◆經絡、穴道與器官如何形成共振網路。

◆以共振觀點看循環系統結構與功能。

◆中醫如何治療循環的病。

◆脈診如何定位病灶。

◆中藥和脈診如何相輔相成。

◆由脈診觀點看日常保健。

 

       本書作者王唯工教授以共振理論檢驗人體血液循環的現象以及疾病的成因,看過數萬名病人,發現結果與中國古書上的記載不謀而合。人體的生理運作就像一篇樂章,可以諧波分析,「氣」就是其中的旋律。現代科學證明了中國古人的智慧,並且利用脈診儀分析出數億種脈象,遠遠超越傳統中醫的成就。這是新的開端,更是朝向一個自然老化而無病痛的未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王唯工 教授


台灣大學物理系學士、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1969年因為對中醫感到興趣,放棄了史丹福及耶魯而選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經科學。1973年獲博士學位。曾任中山大學物理系創系主任、陽明大學醫工所所長,並於台大電機系醫工組任職,在中國醫藥學院中醫所授課五年。1988年首次製成脈診儀,在台大醫院、榮總、中國醫藥學院等多處與西醫會診,並與中醫黃維三、林昭庚、張步桃、張家訓、潘念宗、胡秀卿;西醫鐘傑、崔玖等先進合作研究。


在醫學工程領域多次獲國科會傑出獎,且因脈診之相關發明獲經濟部發明獎。其發明上的貢獻連續收錄於Marquis世界名人錄。

好評推薦

【專文推薦】

 

臺大榮譽教授 李嗣涔 

古典針灸派傳人、《經絡解密》系列書作者 沈邑穎醫師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黃怡超

(按姓氏筆畫序)

 

 

二十周年紀念推薦序

以科學之心 引領世人領略中醫博大精深之美

古典針灸派傳人、《經絡解密》作者 沈邑穎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推薦王唯工教授精心撰寫氣的四本書。

 

王教授第一本書《氣的樂章》提到研習中醫過程中,曾向四位中醫師請益,其中一位正是我的恩師周左宇老師。嫡傳自周老師的古典針灸派,《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及《傷寒論》等中醫典籍是我們研讀的重點,運用在日常門診都取得不錯的療效

 

中醫是一個早熟且完備的醫學體系,也因此中醫古籍的文字與意涵比較古奧,對於現代的中醫師及有興趣的研習者還有一些難以跨越的「高牆」。感謝受過嚴謹科學教育的王教授以現代的知識與儀器,來呈現中醫核心概念,例如看不見、摸不到的「氣」和「經絡」等,讓我們得以「翻牆」進入中醫現代化之門。

 

王教授氣的四部曲各有特色,也有連結,內容非常豐富,僅提出部分內容與中醫結合,大家分享。

 

首部曲《氣的樂章》登場,氣勢磅礴,王教授以其物理學專業,透過現代研究,提出中醫所注重的「氣」是一種「共振」,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這也是王教授的核心理論。

 

中醫認為氣與血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氣血的生成與運行,並指出「氣為血帥」,即氣是血液在體內循行的重要推手,當人生病時,常常是先出現氣的異常,然後再出現血液問題。氣血共同循環於經脈與血脈中,其狀態也會反映在脈上面,而這正是中醫脈學的重要依據。若要早期診斷出循環疾病,中醫的脈學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王教授也說「脈診是人體狀態的總報告」,運用脈診儀來檢測。

 

王教授分析近代十大死因多與血液循環惡化有關,而血液循環疾病正好是中醫最擅長治療的疾病。王教授透過對於心臟與心跳的「七問七答」,深入研究心臟以及血液流動,提出一個新的血液循環理論——「共振」原理,認為共振的氣才是解決現代疾病的重點,並將此共振原理用在脈診以上,從而發現十~十二個諧波。

 

在王教授的系列書籍中,有兩項內容是從頭到尾貫穿的:一是透過脈診儀所發現的諧波,二是透過共振將這些各自獨立的諧波,形成功能組合。其中王教授最常討論者,如三六九諧波組合代表人體從內而外的功能特性,與防禦機能有關,二四六諧波組合是人體從下而上的功能特性,與上中下三焦有關。諧波組合與中醫的整體觀不謀而合。透過這些組合能更深入探討各類內在、外在疾病的發病、診斷與治療方向。

 

王教授所提出的經絡共振觀,也符合中醫的傳統理論,如從諧波發生的共振順序來看

諧波一~四為五臟,屬於陰性,分別為肝、腎、脾、肺、心(王教授說因為第十一諧波能量太小,未能確定),心包為第〇諧波。此順序與五臟在體內的位置相對應,從下向上發展:

 

諧波五~六為六腑,屬於陽性,以經絡來討論會比較清楚;

五為胃,六為膽,七為膀胱,可視為足三陽經;

八為大腸,九為三焦,十為小腸,可視為手三陽經。

 

這六個諧波的順序剛好對應經絡系統中,手足六陽經在人體的分布特性:從人體正面的陽明——側面的少陽——後面的太陽,也就是說六腑諧波的分佈是由前面,經過側面,然後到後面,與經絡分布不謀而合,可見中醫的經絡系統是確實可信可用。

 

中醫的十二經絡系統到底是何物呢?王教授以彈簧模型說明經絡是由動脈、靜脈、器官加上穴道所形成的彈簧共振網。這項看法非常有助於臨床診斷和取穴治療。王教授應用諧波研究中醫各個領域,如陰陽五行、虛實補瀉、中藥、安慰劑、針灸、穴位、子午流注、死脈,甚至靜坐等,還探討中醫一些深奧的內涵,如《黃帝內經》中最全面的脈診法「三部九候」,也為中醫歷代難解的「三焦」提出建設性的看法。

 

王教授不僅研究無形的氣血,也研究有形的人體結構,特別重視頸椎跟脊椎的復健,還提出許多調整脊椎的方法。王教授認為氣血與結構之間會互相影響,此與中醫對於人體的看法,真是英雄所見略同。中醫觀察人體內在的五臟六腑透過經絡與外在的四肢軀幹相連結,所以「有諸內必形諸外」,內臟與軀體是一體的,這也是中醫整體觀的特色。二部曲《水的漫舞》是王教授親身經歷的佛心之作。本書從水與血的角度,討論現代人常見的代謝障礙——水腫。由於二氧化碳殘留在身體組織,與水結合產生酸水,成為身體的毒素,因而百病叢生。

 

王教授指出貧血的人容易水腫,尤其是女性,這剛好呼應了中醫典籍《金匱要略》中「當歸芍藥散」,正是治療貧血兼水溼停留體內的婦科名方。該如何排出這些酸水毒素呢?王教授依據能量的食物觀,提出脂肪是較佳的能量來源,因為產生同樣能量,脂肪所生成的二氧化碳,比碳水化合物少百分之二十五。此外也可以透過運動,如有氧舞蹈、氣功等的運動來增加氧氣,伸展肢體以用力拉長酸水容易集結的組織,以排出酸水。本書可視為四部曲中的自我保健版。

 

《氣的樂章》與《水的漫舞》完成了人體氣與血的合體運作探討。

 

三部曲《氣血的旋律》王教授進一步說明氣就是在血管及血液中傳送的聲波,此聲波與各器官共振,器官與穴道就是一個個的共鳴箱,成為推動血液進入該器官、該經絡的動力,中國學者祝傯驤教授也曾提出中醫經絡是傳送聲波的管道。書中還應用三、六、九諧波組合和二、四、六諧波組合,深入探討病毒感染、高血壓和心血管阻塞三種常見疾病,氣血在體內的模式。

 

最早能辨認病毒感染的脈象為第三的脾、第六的膽、第九的三焦,此三個諧波能量同時變小,代表此三諧波組合與人體具有防禦能力的衛氣密切相關。

 

書中特別提到,面對病毒感染,身體為了自救,會將血液調回第四的肺和第七的膀胱來保護內臟,尤其是心、肺兩臟。此觀點與中醫的通經理論有相似處,膀胱經分布在人體背面,是全身循行最長,穴位最多的經絡,中醫稱之為「巨陽」或「太陽」,表示陽氣非常充足,與主一身之表的肺,共同串起人體防禦外邪侵襲的第一道防線。這麼厲害的經絡,心肺兩臟當然要出手管理,所以就透過了五門十變法及臟腑通治法這兩種通經法,讓心肺都能與膀胱經相通。

 

王教授強調膀胱經的重要性,因為膀胱經上的背俞穴是運送血液給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的轉運站。依據中醫理論,膀胱經在背部循行上分佈有五臟六腑的背俞穴,既是臟腑功能的反應區,也是調整臟腑功能的治療區,因此中醫前輩黃民德先生認為膀胱經是內臟健康的樞紐,民俗療法特別喜歡在背部按摩、刮痧、拔罐等,自有其理。

 

王教授觀察多位高血壓病患都出現第四諧波太小現象,因此推論高血壓屬虛證,主因是肺氣不足,中焦氣不足。此處的中焦是指第四諧波肺。二四六諧波分屬人體的上中下三焦,其中第二的腎為下焦,第四的肺為中焦,第六的膽為上焦,這個見解與傳統

 

4

 

中醫不符,但若理解王教授是以全身從頭到腳來區分三焦的概念,就能接受肺為中焦的看法。因為這樣的認知,王教授以第四諧波為中心,在中焦治療或自我保健時,都建議補肺、補中、練中焦之氣為目標。

 

個人很喜歡「動脈回流圈」概念,在《氣的樂章》中,王教授指出回流圈是中醫急救穴位所在,如人中、勞宮、湧泉等,在此基礎上,臨床應用會更為顯效。在《氣血的旋律》中,王教授指出體循環大血管系統是如環無端的回圈,這種環狀結構易於維持血壓,但肺循環沒有回圈,只有樹枝狀的分岔,以便將肺泡都浸潤。中醫也強調人體經脈相連如環無端,持續灌注,同時還體現了陰經與陽經之間的陰陽交會。

 

第四部曲《氣的大合唱》王教授深入探討在《氣的樂章》中曾提及的三焦以及三部九候。王教授認為三焦有兩種概念:

1、將身體分為上焦、中焦、下焦的「三焦」:血管共振分上中下,即二、四、六諧波。王教授發現上中下三焦的長度比為1:2:3,再分析三部九候的血流,發現也存在這個比率,即到頭、到手、到腳的諧波分別為六、四、二,符合1:2:3或3:2:1。

 

2、本身為一個系統的「三焦經」:相當於全身的腠理部位,因為有了三焦經,人類才能全身出汗,其諧波為九,和全身的氣有關,與其共振的諧波為三、六,也符合1:2:3比率。

王教授還以三、六、九共振來探討《傷寒論》病情的轉化,肌肉皮膚共振分表、半表半裡、裡,即三、六、九諧波,因此與衛系統密切相關。

 

王教授再次總結兩諧波組合:

三、六、九諧波是表與裡的規劃;

二、四、六諧波為上下或進→出→用的規劃。

 

個人淺見,三、六、九諧波的氣機偏於內外之間的橫向流動,二、四、六諧波的氣機偏於上下之間的縱向流動。六諧波的膽出現在兩個組合,王教授說「膽經為兩組和弦之共同頻率」,位於氣機流動樞紐的膽,中醫稱之為少陽,屬於春天開始要生長的樹木,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膽又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重要性其來有自。

 

王教授有指出了左右脈可以反應同側身體的狀況,這確實是我們臨床上常見情況,也就是說脈象本身不僅僅在寸關尺的位置去呈現臟腑功能,同時他也會反映同側的軀體的結構、氣血。

 

首部曲《氣的樂章》以嚴密的架構介紹氣的共振諧波,本書則將這些研究導入中醫系統,繼續探討中西醫的比較,中醫藥的特色等,作為總結,並指引未來中醫研究的方向,書名《氣的大合唱》,真是實至名歸呀!

 

王教授所提出的氣血共振的諧波,從此研究中醫的臟腑、經絡、穴道、中藥歸經、五行等內容,還有打破傳統二十八脈的格局,認為「二十八脈相只是九牛一毛」,臨床上確實發現二十八脈並不足以概括臨床的各種病症之所見。人體是千變萬化,反映在寸口脈上的變化也是非常多元,唯有透過仔細的思考、動態、整體性的連結,方能從脈象去收集充足的診治資料。

 

筆者身為經絡研究者以及臨床中醫師,會從臨床應用角度思考。書中有一些內容有待日後觀察,如梅尼爾氏症,除了內耳的不平衡之外,還有耳朵局部結構異常,以及相關聯經絡一些的阻滯現象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治療效果。還有王教授非常有建設性的見解,如:心氣看脾經,心血看膀胱經等,我們也會在臨床時思考應用。

 

此本系列書非常精彩扎實,囿於篇幅,不能劇透太多,請大家慢慢閱讀,享受氣血的和諧樂章。一般讀者可先從第二部曲《水的漫舞》入門,跟隨王教授的能量觀,從飲食和運動著手,自我照護。若想逐步掌握王教授的研究思路,建議從第一部曲《氣的樂章》著手,此書內容最為豐富,理解難度也較大,但卻是系列書的敲門磚,後續的三部曲會提供更多的臨床研究與探討,相信讀者會有倒吃甘蔗的喜悅。

 

身為現代中醫師,我們深深了解,中醫歷經數千年淬鍊,其堅強的的生命力來自能與時並進,跨越時間、空間及人種的高度和廣度,因此成為「經典醫學」。身為中醫繼承人,我們肩負承先啟後的重責,不僅深入中醫之海,鑽研通達中醫理論,並需充分了解及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及儀器,將古典和現代知識有機結合,透過臨床應用,反覆驗證與提升,如此方為萬民之福。

 

感謝王教授帶領我們搭乘科學列車,聆聽氣的樂章,欣賞水的漫舞,以氣血旋律與合唱,共振諧波來穿梭古今,讓隱身體內的氣和經絡得以華麗現身,開拓出一條融合中醫與科學的自我保健與整體醫療的康莊大道。

目錄規格

 目錄

《氣的樂章》

關於《氣的樂章》二十周年新版——從叛逆到承接父親衣缽  回憶父親的脈診之路   王恬中

二十周年紀念系列推薦序——他發現了中醫把脈的科學原理  李嗣涔

二十周年紀念系列推薦序——                            沈邑穎

初版推薦序——破解中醫的奧祕 李嗣涔

初版序推薦序——中國脈學超時代的進步 馬光亞

自序

前言  現代生物醫學的盲點

 

第一部 氣──回到未來的年代

 

第一章  西醫未解的循環難題

第二章  氣才是解決現代病的重點

 

第二部 共振──中醫的現代科學解釋

第三章  氣即共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

第四章  經絡、穴道、器官形成共振網路

 

第三部 脈診──未來醫理的基礎知識

第五章  傾聽身體的共振旋律

第六章  脈診指標、中藥與安慰劑的運用

第七章  疾病的根源與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

 

第四部 健康與養生之道

第八章  日常養生的脈診運用

總結 回顧與展望

編後記  樓宇偉

延伸閱讀

附錄:十二經絡圖

 

《水的漫舞》

關於《氣的樂章》二十周年新版——

從叛逆到承接父親衣缽 回憶父親的脈診之路  王恬中

二十周年紀念系列推薦序—

他發現了中醫把脈的科學原理  李嗣涔

二十周年紀念系列推薦序—    沈邑穎

初版推薦序——他變苗條了  李嗣涔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人體的運作之舞

我健康嗎?

水腫與老化的關係

血循環之再探

能量醫學的觀點

 

第二章 二氧化碳是毒

人體的下水道系統

酸水的形成

水腫的五個階段

排毒就是排除含二氧化碳的酸水

 

第三章 減水腫計畫

脂肪是比碳水化合物更好的能量來源

飽和油和不飽和油的正確食用方式

為什麼要多吃纖維素

健康飲食兩大重點

 

第四章 保健的要訣(運動篇)

酸水集中處

協助身體排除二氧化碳的方法

 

第五章 保健的要訣(飲食篇)

早期診斷、並可自我檢測的健康標準

飲食的四大原則

多吃油,皮膚就不油

蛋白質是最不好的熱量來源

食物分配的革新理論

 

結語  以能量為出發點的食物觀

 

《氣血的旋律》

關於《氣的樂章》二十周年新版——從叛逆到承接父親衣缽 回憶父親的脈診之路  王恬中

二十周年紀念系列推薦序—他發現了中醫把脈的科學原理  李嗣涔

二十周年紀念系列推薦序—        沈邑穎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氣與血

身體之組成與更新

血液是生命之泉源

心臟為血液之幫浦

 

第二章 病毒感染

感冒

膀胱經的重要

對抗傷寒之生理反應

疫苗是最偉大的發明

 

第三章 高血壓的辨證論治

高血壓

血液之分配與調控

高血壓之可能成因

加強系數

中醫對高血壓的看法

高血壓的辨證論治

 

第四章 氣血共振原理

血液流灌的方式

停留解波與駐波

迴圈的奧妙

肺循環是體循環的迷你版嗎?

體循環的設計

 

第五章 如果你是人體設計總工程師

循環系統上「理論」的要求

共振

如果你是設計總工程師

發生學

分頻供血的優勢

血液壓力波與交流電之傳送

環狀的末端

血循環與經絡的關係

 

第六章 總結

過去的研究結果

高血壓成因

心血管病成因

 

參考資料

補充說明

 

《氣血大合唱》

關於《氣的樂章》二十周年新版——從叛逆到承接父親衣缽 回憶父親的脈診之路  王恬中

二十周年紀念系列推薦序——他發現了中醫把脈的科學原理  李嗣涔

二十周年紀念系列推薦序——  沈邑穎

初版推薦序——破解中醫要的奧祕  李嗣涔

自序

 

第一章 共振與氣

水與濕

中醫之特色

三焦經與全身之氣

由三、六、九共振頻看《傷寒論》

三焦經之特性

三焦系統

營衛系統與三焦系統

衛氣與外氣

膽經為兩組和弦之共同頻率

只有二組和弦的大樂器

 

第二章 中西醫的比較

中醫與西醫之比較

中醫之現況

中醫的望、聞、問、切

二十八脈

脈診現代化的研究

八綱辨證

病因與治法

病因

治法

 

第三章 中醫藥的特色

中藥之藥理

為什麼要找尋中醫之特色?

我們如何選擇研究中醫的方向

設計實驗

意外的發現

由氣看藥性

歸經的研究

方劑之結構

身體之防禦是如何出錯的?

這個漏洞要怎麼偵測呢?

這個漏洞要怎麼補救呢?

物理治療有什麼好處?

方劑是什麼?

溫病的方劑

安宮牛黃丸

搶救劉海若

身外之物與身內之務

 

第四章 總結

小心的求證

中西醫結合!?

中醫的發展與發揚光大

 

後記:由中醫看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