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書圖文並茂,並提供文章中英對照
● 書籍裝幀:國寶級美術設計大師劉開精心打造,再現經典精粹
● 沉浸式觀看體驗:展開書,重回1986年台灣九份電影拍攝現場
● 第一本以劇照師視角的電影全紀錄攝影集
*眾所期待39年!台灣劇照師劉振祥史詩級攝影巨作重磅上市
*設計大師——劉開重出江湖親自操刀設計,以經典印刷精粹再現台灣新電影力量
*重金打造工藝級裝禎,必須典藏——
・裸背精裝:
封面前後厚磅紙板裸背穿線,閱讀時每一頁皆可完全攤平,讓照片魅力躍然紙上
書背加裱絲光棉布,絹印單色白
・史詩級封面:
書名燙霧黑打凹、網印,交層打造氣勢
書腰精選義大利環保奇幻紙,以三特色油墨特調印刷
・內頁特色印刷:
二色黑(黑+DIC515)+大塊經典綠:由劉開大師親自調色,仿照底片、九份礦區獨特的濃冽色澤
・高質感凝雪映畫+絕美青色紙:
精選不同紙張,呼應劇照、工作照和電影人對談文字精華
*攝影大師劉振祥親簽──獨家極限量作者親筆簽名
《戀戀風塵》三十九週年紀念
攝影界大師張照堂口中的「八眼蜘蛛」
台灣劇照師劉振祥首次公開,從未曝光的珍貴影像!
「劇照攝影師更像是片場的旁觀者,
用自己的視角捕捉電影鏡頭未涵蓋的故事⋯⋯
我不僅是在拍攝電影劇照,還是在用紀實攝影的方式,
記錄著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劉振祥
用一百五十張經典劇照,重返最讓台灣人戀戀不捨的年代
這是一段關於台灣電影,關於侯孝賢導演,關於一群懷抱電影夢的年輕人,
以及那個時代獨特片場文化的珍貴紀錄。
不只是攝影,一部見證臺灣社會與文化時代變遷與脈動的作品
《戀戀風塵》是台灣經典代表電影之一,也是造就了多位優秀的藝術電影相關人士的重要作品。
本書透過台灣劇照師劉振祥全程、專業的電影側拍記錄,以及幕後工作照的完整記錄,不僅細膩地捕捉了電影以及電影之外的各種情境和細節,也提供讀者更宏觀的觀看視野,得以一窺電影的戲內以及戲外。
本書內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以紙上電影方式再現台灣經典代表電影《戀戀風塵》,透過翻閱書本的方式,讓影像躍然於紙上,彷彿觀看電影的饗宴。
第二部收錄《戀戀風塵》電影職人對談。由本書作者劇照師劉振祥、連同電影《戀戀風塵》的重要推手:陳懷恩(助導)、王耿瑜(場記),以及藝術評論家謝佩霓老師,四手聯談電影拍攝背後的職人美學和堅持。
第三部收錄劉振祥老師從未公開過的《戀戀風塵》工作照,捕捉下許多珍貴難得的畫面,更讓讀者可以一窺那個讓所有台灣人戀戀不捨的年代。
本書特色
收錄電影幕後細談職人美學:由謝佩霓、劉振祥劇照師、陳懷恩、王耿瑜,四位重量級電影老師,聯手話當年,細說《戀戀風塵》電影拍攝背後的職人美學和堅持,如何成就一部代表台灣庶民生活的重量級電影。
紙上電影:完整再現電影的拍攝過程記錄,透過第一手從未完整公開的電影側拍全記錄攝影,從開拍、電影拍攝、拍攝中途到完成,以及幕後花絮,還原這部代表台灣共同回憶的美好電影。
圖文並茂,文章中英對照:完整的電影劇照和工作記錄之外,收錄的文章更提供英文對照,打破閱讀和語言國界。
作者簡介 | 劉振祥 LIU CHEN HSIANG
經歷
1963年生,資深攝影工作者。二十歲舉辦首次攝影展,開啟終生與攝影結合的職涯。1987年起,專注於表演藝術紀錄和電影劇照拍攝,多次舉辦個展並參與國內外聯展,作品獲美術館典藏。1980至1990年代任職於平面媒體,見證並記錄臺灣社會運動與民主化進程,捕捉抗爭現場的吶喊、孤寂、憤怒、惶恐等人性情感。攝影界前輩張照堂曾形容其風格如「八眼蜘蛛」。
作品集
《臺灣有影》、《前後:劉振祥的雲門影像敘事》、《滿嘴魚刺》、《大佛‧有抑無》、《收藏雲門》等。
獎項
2010年:榮獲吳三連藝術獎
2023年:以劇照師身份獲頒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
個展經歷
2022 【1986,我在戀戀風塵:劉振祥攝影展】,國家電影文化中心(新北,臺灣)
2022 【戀戀.好好】電影《戀戀風塵》攝影展,瑞芳好好基地(新北,臺灣)
2021 【瞬間的永恆:電影&劇場劉振祥攝影展】,清華大學圖書館(新竹,臺灣)
2019 【與雲門有約】,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臺中,臺灣)
2018 【雲門風景:劉振祥攝影展】,池上穀倉藝術館(臺東,臺灣)
2018 【查某人ê二二八】,鄭南榕紀念館(臺北,臺灣)
2016 【貴行・黔中:劉振祥的視覺風景】,Epson Imaging Gallery(臺北,臺灣)
2016 【臺灣庶民的社會風景】,東京冬青社(東京,日本)
2015 【雲門風景】,淡水雲門劇場(新北,臺灣)
2014 【影舞捕手】,政治大學藝文中心藝文空間(臺北,臺灣)
2013 【舞台風景】,輔仁大學藝廊(新北,臺灣)
2010 【生活大舞台】攝影展,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臺北,臺灣)
2010 【劇場風華】攝影展,廣藝基金會(桃園,臺灣)
2008 【滿嘴的魚刺:電影《停車》攝影展】,誠品信義店(臺北,臺灣)
2007 【觀・渡:劉振祥鏡頭下的北藝大】攝影展,關渡美術館(臺北,臺灣)
2007 【後台風景】攝影展,誠品劇場生活店(臺北,臺灣)
2005 【想像風景】攝影展,臺北東之畫廊(臺北,臺灣)
2005 【台上台下‧10年攝影回顧】攝影展,國家音樂廳文化藝廊(臺北,臺灣)
2000 【新港造像】攝影展,新港文教基金會(嘉義新港,臺灣)
1989 【工作、創作】攝影展,清華大學藝術中心(新竹,臺灣)
1998 【草山人物】,草山文化行館(臺北,臺灣)
1998 【土地倫理】地景文件展,富邦藝術基金會、臺北法雅客(臺北,臺灣)
1988 【解嚴前後】攝影展,元濃茶藝館(臺北,臺灣)
1997 【巴掌仙子】攝影展(早產兒基金會巡迴全台,臺北,臺灣)
1983 【問劉二十】攝影展,爵士藝廊(臺北,臺灣)
電影劇照經歷
1983 《兒子的大玩偶》(海報側拍)
1986 《戀戀風塵》、《恐怖份子》(劇照)
1998 《徵婚啟事》(海報拍攝)
2007 《練習曲》(海報拍攝)
2008 《停車》(劇照)
2010 《第四張畫》、《酷馬》(劇照)
2013 《失魂》(劇照)
2014 《行動代號:孫中山》(劇照)
2016 《一路順風》(劇照)
2017 《大佛普拉斯》(劇照)
2018 《小美》(劇照)
2019 《陽光普照》(劇照)
2020 《虎尾》、《同學麥娜絲》、《腿》(劇照)
2021 《瀑布》(劇照)
2023 《馬語》(劇照)
2024 《春行》、《餘燼》(劇照)
一致強推(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耿瑜(電影人)
吳念真(導演)
陳明章(音樂人)
陳懷恩(導演)
聞天祥(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
謝佩霓(藝術評論家)
寫在《風塵前後》出版前
文字:謝佩霓
一切的創造,都是為了改變,一如革命。
革命,有時是鋪天蓋地而來,瞬間摧枯拉朽。有時一時漫天飛雪,飛沙走石,我們茫然失措,所以當下不明就裡。何止是登台上場高調搖旗吶喊的人,所有的旁觀者無法置身事外,一樣是當事人。俟塵埃落定回望,方知已共同經歷了一場柔性革命,安安靜靜地驚心動魄。
只是一般而言,宥於人性趨利避害,因此事發時往往追隨者眾,勇於逆勢而為者,寥寥無幾。膽敢選擇相對一方反其道而行,更是屈指可數。點點滴滴的回憶無聲無息,看似輕如鴻毛,經過不斷的積累,最後也會疊加出擲地有聲的渾厚與莊嚴。
為了企圖開展一連串連動思考,辦理展覽是個楔子。當初策展的起心動念,乃是如何透過一個與自己同世代的攝影師之眼,以其兼具紀實性與藝術性的作品,採取未來的眼光來回望過去。
劉振祥(一九六三年-)正是最佳人選,因為他一路創作不斷,深入新聞攝影、劇場攝影、電影攝影領域,橫跨三個世代的人,正是經由他的影像,形成對台灣社會與文化發展史的共同記憶。
近來隨著台灣「新電影」屆滿四十周年,許多改變台灣影史以及刷新國際影壇對台灣電影評價的經典電影,紛紛再度被重新盤點,《戀戀風塵》自然名列其 中。
依照西方傳統,爬梳歷史脈絡,往往以三十年作為一個斷代。因此若以電影 《戀戀風塵》為例,理應是以殺青的一九八六年、香港上片的一九八七年、法國首映的一九九一年為節點來回顧更適切。
初出茅廬,首次參與電影攝製,擔任劇照師的劉振祥,當時身兼司機。因此日復一日離不開劇組,註定總是第一個到場、最後一個離場,不動聲色地不斷跟拍也成了日常,這段奇特的生活,從而構成他個人生命的轉捩點。
無獨有偶,當導演侯孝賢為《戀戀風塵》扼要加註時,寫下了這句話:「原來生命就是生活」,而這不啻亦成為劉振祥攝影生命的寫照。他以相對又互補的觀點,選擇性地按下快門,記錄呈現了戲裡與戲外、真實與虛構、理性與感性之間,許許多多不可逆又無可取代的瞬間。他於是創造了入鏡又出鏡的平行時空。
而這些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所謂出自「決 定的瞬間」(Images a la sauvette)的影像,亦復決定了我們對此片的視覺印 象,進而成為時代容顏的經典象徵。隨著電影發行,自島內到國際,《戀戀風 塵》深入人心的映像,就正是劉振祥側拍的影像。
美國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4),一九七七年在名著《柏拉圖的洞穴》(Plato’s Cave)中有此論述:「介入者無法記錄,紀錄者無法介入。」闡述了紀實攝影的微妙與奧妙。劉振祥扮演的角色,正是這樣一位關鍵紀錄者。
作為在場的當事人,劉振祥秉持另類觀點,以靜態影像為見證,形成了不可多 得更不能錯過的交互文本(inter-texts)。正由於此,在為數眾多的照片當中篩選展品,用的是成雙成對的原則。依據的理路,並非隨著劇情繁衍,而是如何能彼此對照、互為表裡、互為參照,成為交互文本。
一如當初劉振祥的影像,不是電影本事的配圖,並非照本宣科的副產品,而是自成格局的有機體。隔開長足的一段時空,如今回顧,這樣自成一格的代表性,更是昭昭然。
從按下快門拍下第一張照片起,《戀戀風塵》中的人事地物,便落成了永恆的映 像。不論是素人或者資深演員們,從辛樹芬、王晶文、李天祿、林鉅,到吳炳 南、林揚、梅芳、陳淑芳、楊麗音等人;劇組侯孝賢、吳念真、李屏賓、杜篤 之、黃健和、陳懷恩、王耿瑜等人;甚至是探班的陳庭詩以及一旁看好戲的路 人,皆已化作全面解讀影片的具體詳實物證。
假使討論台灣電影史,侯孝賢、楊德昌乃至於鍾孟宏已然不可不談,且容我這麼說,那麼在論述他們,自然不能也不該遺漏以劉振祥的劇照作為文脈來闡釋。
「鄉愁的苦澀,成長的記憶,青春的眷戀,原來生命就是生活。」《戀戀風塵》 為片裡人生如此下了註腳。三兩句話看似簡簡單單,卻能道盡人間多少事故與 故事。畢竟生活時時刻刻都不簡單,因為生命從不簡單,戲裡戲外,一點都不簡單。
註:本篇為二〇二〇年《戀戀・好好》展覽前言改寫而成。
規格:線裝 / 216頁 / 21 x 27 x 2.3 cm / 普通級 / 彩色印刷